联系电子专业实际应用,优化《电子工程制图》课程
2017-09-28丁欢
丁欢
摘要:长期以来工程制图作为一门与数学、力学相似的基础学科,配备有专职的制图教师,选用的制图课程教材,也都是比较统一、中性的教材,没有相应的学科针对性。作者根据电子专业的学科特点,对《电子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等提出了改革意见,教学效果明显。
Abstract
Engineering drawing for a long time as a basic subjects like mathematics, mechanics, equipped with full-time teacher of drawing, selection of cartography curriculum, also is more uniform, neutral materials,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subject. According to the academi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nic specialty, the author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teaching effect obviously.
關键词:工程制图;项目;案例;优化
Keywords: Engineering drawing, Project, Case, Optimize
中国分类号:TB23
引言
20世纪后期,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重新理顺学科关系,将“机械制图”归入“机械设计”这一二级学科下,它不仅够不上像数学那样的一级学科,连二级学科都不是。
针对制图在电子专业的实际地位,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现状,制图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 改革制图课程教学,加强专业课程联系
制图课程是工科院校一门技术基础课,同时工程制图又是一门公认的比较抽象、枯燥、难学的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的学习,这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加强制图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1.1加强专业课程联系,有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直以来,多数院校都将制图课程视为基础学科,侧重于能力培养。教材的选用也都是综合性的机械制图或建筑制图教材,对制图课程在相应专业上的运用没有针对性,不能较好的与后续课程及专业课成衔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如果选用通用机械制图教材授课,在课堂中给学生讲授脚踏板零件图,齿轮油泵的装配图的绘图与读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是盲从的学习,之后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仍需要花时间去适应电气设备的图形(包括绘制和读图)。而如果在制图课程当中就把专业相关的图例比如电器开关、散热器等为例题进行讲解,这样既完成了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又为专业课程中的识图与绘图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加强专业课程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往今来都强调学以致用。学生最关心的也是课程学了之后能有什么用处。以往只是强调制图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空间思维的培养,却忽略了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制图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空间思维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教学手段。既然学生关心课程的实用性,那么就把制图课程讲的实用些。联系生活,联系专业,举大家熟悉的例子、适用的例子来讲,用与专业相关的模型来练。对于我们电子专业,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常用电子元器件或电子设备结构(如信号发生器面板)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程制图的学习中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空间思维能力,掌握了制图基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制图课程在专业运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学习基础。
2. 专业项目为载体 课程内容重构
2.1传统知识本位的课程内容的结构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大体按照如下顺序来设置:投影理论一三视图的形成一基本体一组合体一机件的表达方法一常用件和标准件一零件图一装配图。
由此可见,虽然课程是专门针对高职而编写,但课程内容仍是以知识为本位,“学问化"色彩很浓,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应对其进行解构,建构以专业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2.2工作任务导向 课程内容重构
l、项目选取的原则
(1)逻辑性:强调的是结构
项目课程打破了按照知识本身逻辑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转向围绕项目来组织课程,项目之间必须形成某种逻辑关系。项目逻辑关系的建立必须紧紧依据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电子专业所研究的工程制图课程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阅读和绘制各类零件图和装配图,因此以典型电子零件为逻辑主线设计项目体系是合适的。
(2)完整性:强调的是内容
散热器是电子专业常见的典型零件,在测绘过程中既用到了制图知识,又要求有测绘技能,满足课程内容,符合课程要求。
(3)迁移性:强调的是范例
散热器零件结构典型,包含了常见典型零件,其视图表达方案灵活多样,其工作过程和方法可以扩展到其他机械。
(4)操作性:强调的是实用
从构成本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来看,其排序是按照从易到难的关系递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载体在我们的教学模型中都有,无需专门购买,便于工作任务的逐项开展,也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
2、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
完整的项目教学方案分为两个环节进行:项目设计表和各项目的教学方案。
(1) 项目设计表编制包括:项目名称、课时、学习要求
(2) 项目教学方案编制 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知识、练习(主要是围绕工作任务的练习)
3 联系专业实际应用,优化制图课程教学
3.1 联系专业课程,优化课程教材
在制图课程的教学中,尽量选用与实际专业相适用教材。对于机械类、建筑类专业教材的选用比较容易,而对于电子技术专业或其它小专业如园林专业,教材的选用就相对困难一些。对于这些专业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行编写教材,没有适用教材的也应该在教学中尽量加入与专业适应内容,编写讲义,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引入案例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期,西方即开始案例教学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这几年在高校一些學科领域有所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制图课程中适当的引入案例教学,能加强制图课程与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和运用。能使枯燥生硬的制图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我们电子技术专业的制图课程教学当中引入了一些相关的案例:在讲述轴测图的时候引入轴测图在数字信号发生器面板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在讲述零件图、装配图的时候,把信号发生器的工作过程及设计案例讲解给学生,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学信息于一体,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课件为制图课程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创造了条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多媒体的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③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④节省课堂板书时间,增大了课堂信息交流。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其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法把工程制图在专业及实际运用中的案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制图课程的学习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3.4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好的教师是培养好的学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心理品德和学识能力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它直接决定教学工作的成败,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学科、各专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日渐增强。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学习新技术,研究新问题,防止知识老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真正担负起主导作用。
4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水平提高的困境,突破困境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因为项目课程中的项目载体,大部分来源于模拟项目,只有一小部分来源于真实项目。模拟项目只能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要进一步获得真实工作情景中的职业能力,还必须依托于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模拟项目比较稳定,而真实项目更加开放,二者相互补充,才能构成完整的项目体系,形成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完整阶梯。川尤其是具有高职特色的真实项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当加强进行开发。
1995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工作,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图学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院校改革的实际经验证明,联系后续课程、专业课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切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清平 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探源及对策 [J]. 职业技术,2007,(1).
[2]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马树超郭扬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5]于淑萍. 电子工程制图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