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的基层探索不妨边走边看
2017-09-28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9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陈先哲
编制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取消编制意味着拿掉了后半生衣食无忧的“铁饭碗”。在济南高新区的可预期改革方案中,如果个人考核优秀,所在的学校也能达到优秀级别,一年能多收入几万元。在看起来有些风险的“金饭碗”和旱涝保收但不温不火的“铁饭碗”之间,很多人的心理天平开始向“金飯碗”倾斜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养老金“并轨”的政策改革,企业和事业养老金差不多。既然“未来钱”没有优势了,何不选择“现时钱”这一选项?在“铁饭碗”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更多人也就具备了接受虽然风险系数更高但含金量也更高的“金饭碗”的心理基础。
当然,采用绩效更强的“岗位管理”方式,对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积极性、提高当地教育的质量和水准,一定是好事。但将个人业绩和学校总体业绩捆绑考核的方式,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功利思想,这一点应当引起注意。
济南高新区这项改革的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济南高新区勇敢地走出了步伐很大的第一步。而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在“顶层设计”中阔步向前,也在一次又一次主动叩问自身命运的“基层探索”中实现着飞跃和突破。
(据《中国教育报》,有删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