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2017-09-28丁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2期

丁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高职学校在进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体系建设时,应当根据区域贸易经济发展实际,来合理设置和改革专业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的配套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为我国国际贸易及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国际货运

【中图分类号】G718.5

1 引言

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计划到2020年之前,利用十年时间,对职业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升级。在这其中,国际供应链物流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亟需报关与国际货运“新型”人才。基于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需求,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更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2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以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物流产业中,以单一功能物流、局部分包物流业务类型为主,比重明显过高。今后,基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步发展,在物流全球化趋势下,相关物流企业将共同完成全球物流服务团,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国际供应链物流,而报关与国际货运是国际供应链物流业务的核心领域,是国际货运与物流一体化业务的关键环节,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是支撑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物流产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同步升级。

当前制约我国地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是合格人才短缺,原有从业人员的能力已不能满足物流业务升级的新要求,同时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本专业的“新型”人才,毕业生能力的同步升级迫在眉睫。因此,为适应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行教学改革。其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

由于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优化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则首先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升级定位。原有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内容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从事报关报检与国际货运代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国际供应链物流业务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些,具有更高层次的适岗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对《报关实务》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在职业能力上,要重点培养学生通关方案设计能力、报关综合操作能力、国际货运综合操作能力、国际货运营销客服能力、国际货运法规应用能力;在职业素质上,重点塑造学生跨国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行业国际法律素质。

3.2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

確定新的能力要求,设计学习情境及其学习单元。由于物流企业新岗位产生了新的工作任务,原岗位也增加了新的工作任务,这就对新旧岗位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目标。新课程围绕这一目标,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同时,每个学习情境和单元,同时着力培养学生适岗所需的各项职业素质。

公共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技能。

专业基础必修课:重在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打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地理、物流基础、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基础知识、货运基础等。

专业技能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贸函电、国际货运代理实操、报检实操、单证实操、报关实操、商品编码归类、进出口贸易业务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国际船舶代理、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代理英语、电子商务等。

3.3 贯彻工学结合模式,优化设计新课程

适应产业转型及企业升级业务岗位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是切实贯彻工学结合模式的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实习就业方面的校企合作或学生半工半读,其内涵还应包括专业课程校企共建、课程的学习过程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为适应我国物流企业开展新型业务的需要,需要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确保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新业务的契合度,以及课程能力目标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匹配度。围绕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遵循“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任务、新的能力要求、新的学习情境、新的学习单元”开发路径,进行课程改革。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实训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技术+技能型”的培养规格为准则,为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合理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3 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核心课程,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将单证员和货代员岗位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报检员和报关员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第五个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这符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设方式,把同一职业岗位的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开设,既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既增加对知识的消化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理清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流程,避免分开开设造成的职业信息不清晰现象。为了更好地兼顾“课证融合”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根据有关证件的考试时间来进行课程安排。endprint

3.4 改造实训场所和平台,切实提升实训效果

为适应工作过程系统化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改造原有的实训场听,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重新规划工位布局;大力引进电化教学手段,采购配置新的实训软件系统;和企业专家、软件系统供应商密切合作,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国际货运实训平台,根据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目标设计每项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模块,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在此基础上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将技能实践融人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训场听改造和平台功能的完善,为课程本身及其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设施保障。

3.5 重点推进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

随着课程从学科知识结构向工作过程结构转变,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原以讲授为主、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改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这可以说是一種必然的选择。新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在知识准备阶段,以案例引导知识学习,以案例贯穿知识主线,内容生动有趣,具体易学,直观易懂;在任务完成阶段,采取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体验企业实践和感悟业务问题的情境。学生始终围绕某项任务展开学习,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高度仿真地参与国际货运与物流业务实践,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再以任务完成结果检验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课改取得的预期成效。

4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的配套措施

4.1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结构团队

采取“引进+培养”措施,聘请一线外贸人员为专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锻炼、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外出进修、参与教学科研课题等,使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4.2 改进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新课程在考核方面,要着力实行以下几项改革:首先,注重考核的真实性、情境性,考核的主要内容是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评价指标以行业与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其次,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以课内任务达成、课外项目完成为主、期末测评为辅。再次,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每项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性评价指标的分值占60%,过程性评价指标的分值占40%。教学评价实行多方复合评价机制:一是校方评价,包括教学部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同行的评价、教学督导的评价;二是学生评价,包括定期反馈教学意见、学生代表座谈、学生期末评分;三是企业评价,包括企业代表座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反馈。

参考文献

[1]李继宏. 围绕“五个对接”构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J]. 物流技术,2013,13:458-460.

[2]孙玲. 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J]. 现代企业教育,2012,02:11-12.

[3]吴显亮,曲秀琴,徐颖. 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60-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