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学生写作材料积累
2017-09-28林薏琼
林薏琼
【摘要】作文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积累素材是初中作文写作的基础和关键,教会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相当重要,是直接关系到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根本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有效利用日记、有效利用信息媒体、有效深入阅读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模式。
【关键词】初中作文;写作材料积累;日记;信息媒体;名言佳句
作文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每当上初中作文写作课时,学生的反应是没什么可写。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的,但咬破笔头,搔头掉几根头发,摸扭下巴,最终绞尽脑汁却无法下笔。究其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写作的素材,就像盖房子缺乏砖瓦木料一样,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缺乏材料积累,凭空写不成文章,即使硬写出来,文章也是言之无物。那么中学生应该如何积累素材呢?
一、有效利用日记,于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强调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于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点明了作文于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实际上,初中生已经逐渐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和自主意识,在接触生活的时候有大量的见闻,但他们不懂做有心人,不善于把生活内容写到文章中去,任由大量活生生的材料飘然而逝,自己却一无所取。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除了作文命题注意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外,还在写作过程中指导时分“积累材料”和“写作”两个步骤进行。在前期侧重前者,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动作和语言的镜头,通过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原始写作素材。
例如:在3月时,我出了作文题目《春的萌发》,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收集记录一些春天的现象,为作文准备材料。在展示交流时,学生讲了春花烂漫、春草抽芽、枝头换新绿的现象,再也说不出其他的新意。这时,我提示了天气渐暖,燕子归来,衔泥筑巢,蚂蚁搬家,蜜蜂出巢,蝴蝶翻飞;春风得意,风多且大,孩子们放风筝;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开始下地做农活。同学们听了这些自己身边的例子,不少人为自己不会观察而自责。这时,我告诉学生:收集材料,一定要积极地有目的地去向生活索取,不仅要留心看,留心听,还要留心询问、了解和分析。
之后,我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指导学生:生活经过认真观察,会变得五彩缤纷,要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就必须及时捕捉有意义的生活片段,并将之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日记,其本质即为自由命题作文,是学生记录生活的绝佳方式。生活即写作源头活水。并且,日记涉及内容广泛:有评论时事的,有关于学习生活的,有关于兴趣爱好的,有写读后感的,有对他人或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的,还有的仅仅只是某种情绪的自然流露等。写作时翻翻日记本,材料就“牵”之即来了。
二、有效利用信息媒體,在科学获取中积累写作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一个人直接的生活积累总是有限的,所以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摄取材料之外,我还积极引导学生从信息媒体上猎取和积累材料。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介不断普及和推广,所传播的信息更具体化、形象化,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不知不觉中,学生在这些媒体中就积累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因此,我也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微信、QQ、微博等了解社会,认识人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此,我鼓励学生收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品牌节目,引导他们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积累诗词知识,聆听权威声音,弘扬传统文化,以达到“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对天文地理、自然生物的生长变迁有一定的了解。布置学生听早上广播,并整理一周热点,与同学展开交流……通过这些信息媒体,学生能够认识社会,了解科学,扩大视野,拓展思维。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充足,写出的作文就越丰满,思想也就越富灵气。他们的笔下从“一带一路”到各国大选,从微观世界到太空探险,从细菌繁衍到动物迁徙等都有所涉及,既能纵观古今中外,又能笑谈天下风云,笔法虽然稚嫩,但广闻博见成为他们作品的一大亮点。
我还通过手机软件,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平台,引导学生将一些美文等放在群里进行共享,或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空间上,让学生之间欣赏彼此的成果,建立互评小组,进行赏析或批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新课程标准》提到:“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所以,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批改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一新颖的批改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促进学生积累各种写作材料,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为写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新媒体学习平台的出现,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许多及时的、有趣的和新鲜的写作素材,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谓益处多多。
在有效利用媒体获取信息的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各种信息媒体中收集有意义的材料,并分门别类整理,构成一个个写作材料的小系统,建立了写作资料库,并科学地教会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把摘抄的内容输入软盘,要用时再通过电脑显示出来,这样更方便。一旦到了需要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素材便可以呼之欲出,作文时才能接通材料的“活水”,使事例的清流汩汩而来。
为了使学生积累的素材更丰富、全面,打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我还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endprint
三、有效摘抄名言佳句,在深入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
作家孙犁说:“阅读可以帮助你充实生活的经验和知识。”“读书破万卷”,所强调的是要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报,读好书报,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获取艺术精品的营养食粮,去品尝优秀文艺作品潜在的美感。
学生可以积累一些在阅读和生活中遇到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好的语言、句子使文章或优美,或典雅,或含蓄,或意蕴深远,达到提升主题的效果,使得文章文采盎然。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好词佳句的积累,以便在写作中提升材料和文章的质量。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系统阅读中外名著,摘抄名言佳句,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每星期读中外名著一本,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论语》《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每周五我都会安排一节课来开展读书成果交流,集思广益,利于互补,利于积累更丰富更有用的写作材料,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共勉。
第二,指导制作读书卡片,累积摘抄名言佳句。“不动笔墨不读书”应该成为学生平时阅读的一种习惯,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同时动手对一些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形成一书一卡,做到读有所感,读有所得。一学期下来,一年下来,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笔记。
第三,课前诵读,解其内涵和意蕴。摘抄是一种积累的手段,能把摘抄的名人佳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财富,使作者的语言成为学生的语言。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其内涵和意蕴,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前五分钟诵读成为我班学生的习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学生作文时能旁征博引,应用起来游刃有余,做到“下笔如有神”。
第四,分类整理,引用时能对号入座。学生收集得来的名言警句越来越多,内容繁杂,只有归类整理好,在写作引用时才能对号入座,用得自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上网查阅等方式来确定名言佳句的性质,把读书卡片归类为感恩篇、励志篇、哲理篇等。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根据作文的情景、内容、体裁、主旨,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引用这些素材来充实文章,丰富内容。
此外,还可以通过班里各组之间的接龙比赛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名言警句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方式能有效地储存大量的名言佳句。有了这些丰厚的积累,学生在作文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信手拈来,语言更具有说服力、权威性,显得作文语言精练,含蓄典雅,为文章增色不少。
四、总结
教会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极其关键的一步。学生积累的材料多,作文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有米可炊”就愿“炊”,乐“炊”,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习作也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楚神奇.神奇教你寫作文——初中作文技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彭蔚兰.初中作文全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森.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