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苏州私家园林角落空间形态营造

2017-09-28刘青陈汉杰

创意设计源 2017年3期
关键词:角落哲学

刘青++陈汉杰

[摘要]角落空间作为园林景观中一种常见的空间形式,关于其园林设计手法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却提之甚少。本文以苏州私家园林角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传统哲学、文人造园思想的梳理,从引、延、空、老、诗情画意等五个方面艺术形态,探讨私家园林角落空间艺术。

[关键词]私家园林;角落;哲学

[Abstract] Corner space is a common form of space, but its garden design art technique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s little mentioned, this paper takes Suzhou private garden corner spa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literati gardening ideas, from the five aspects art form as lead, extend, empty, old, and poetry and drawing, discusses the private garden corner space art.

[Key words] Private garden;Corner; Philosophy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G2016217)阶段性成果。

苏州私家园林(图1)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彰显着前人精湛的造园技艺,特别是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成功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苏州私家园林更是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相关学者也对私家园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如空间布局、建筑、叠山理水、植物配置,进而到生态学、光影等。角落在私家园林中空间狭小,地位低微,阒静幽偏,不为人所关注却处处入目。园林作为人类文明史隽刻于土地上的符号,必然承载着时代的文化,而角落作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必然会体现着园林所有者、园林建造者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价值观。

一、苏州私家园林角落空间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中华文化发生、传承与发展的基石。其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诸子百家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儒家和道家逐渐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经长期的渗透融合得以发展,最终在逐渐发展中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儒、道、佛三家各有区别,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在艺术上,儒家强调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并在早期出现偏重写实、讲求政教的倾向。尽管儒家被定为一尊,但其早期重教化、讲政教的目的却与艺术追求超然出世、忘却功利,追求绝对的身心自由相悖。“道摄万物,天人合一”的道家,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近似虚无主义的自我主体精神超脱尘世,在“无”的世界中闪烁艺术真谛之光。这也便有“中国文艺出于道家”之说。[1]佛学在早期的传入常被用道家哲学观念来解释,以致后来为避免曲解,翻译佛经时还常用“有无”“有为无为”等道家术语来表达佛学观念,这也促成了佛学与道家哲学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本土的“中国的佛学”。佛学对中国艺术亦影响深远,尤其被称为“静默的哲学”的禅宗。禅宗的修行讲求“顿悟”,是“智与理冥,境与神会”。而这种“顿悟”,也就有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跨越。中国传统哲学在漫长的社会继承与发展中,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哲学也从思想形态的无为、静悟,以及审美形态的虚实、自然等方面对中国的私家园林营造产生影响。

(二)中國传统文人造园思想的影响

由于普通百姓并没有能力和实力来建造私家园林,私家园林的产生、发展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密不可分,因而私家园林主要表现为文人园林。文人园林泛指文人所有的园林,以及受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3]文人园林因此可以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在这片土地上情感与思想的遗存。

中国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诗意和画境所构成的超然世界,使其在遭遇尘世束缚以及坎坷仕途时,可以将自己投入到这片能够自由掌控的天地中去抒发情怀与释放苦闷。养心怡性,格物言志就成了文人园林的基本格调。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变化,不同时期造园的精细程度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文人在传统哲学观影响下脱俗、敬雅而心向“隐”的逸趣和理念。向“隐”在一定意义上亦是向“自然”、向“道”、向“无为”、向“悟”。园林的表现就有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追求,有了“道摄万物,天人合一”的哲思,有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有了“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的妙悟。

二、苏州私家园林角落空间造景手法

角落作为边角的方寸空地,由两面高墙、一陇青瓦构成。因而角落空间的特质是封闭的,在视觉上形成了阻挡,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就有了迟滞。私家园林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栖息地、归属地,是其寄情山水、抒发情怀之所,园内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其闲情逸致的表现。私家园林角落虽处卑微,却处处可见,破其阻滞、成其悠然是构园之所求。角落之破,不可能是大刀阔斧的破除,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以意为先、形神兼备才是成其佳构之根本。综而观之,角落空间造景手法主要有空间上的“引”和“延”,意境上的“空”与“老”,艺术上的“诗情画意”。

(一)引

引在角落空间艺术的应用上有引导和引退两层内涵。

1.引导。在限定的空间中,要避免视线的阻挡,就必须将视线引出限定的界面。角落地面和墙面所构成的角落界面,都是实体空间,视线无法穿透,而上部天空界面却是开阔的、无限延伸的空间。天之空明,就成心之所向。几竿翠竹、三两剑石、一枝红杏、树枝寒梅就将赏者的眼光引向无限深邃的远空。endprint

為了达成引导的目的,角落空间选用的植物通常是主干修长、枝叶稀疏的植物,形成向上、通透的空间形态,比如竹、芭蕉、玉兰、梅花、松、海棠、紫薇等(图2),而避免浓密严实的植物,如桂花、广玉兰等。在硬质景观上,主要是景石。景石在地面层通常采用空灵剔透的太湖石,使视线有意的延伸,也偶有黄石筑脚,以牢固基础。而在地上空间,通常采用剑石,突出向上纵深空间的引导,偶有湖石假山,可形成石峰灵动向上的效果(图3)。

2.引退。角落在私家园林空间中偏安一隅,境地孤幽,因此,对其在景观塑造上亦遵从主次之序、衬配之理。修竹数杆,不茂;芭蕉数株,不艳;寒梅数枝,不俗;剑石数峰,不争。以中庸之道、无为之心,成小而不卑、从而不贱、享其空间、成其特色的幽然小隅。

(二)延

文人士大夫对审美的极致追求,亦大大突破了造园手法上的限定,在阻滞的角落空间,通过漏窗的形式,形成视线的“延伸”,达到空间的渗透,就成了角落艺术的另一重要营造手法。“延”在角落景观塑造的应用中有两种具体的设计手法:外延和内延。

1.外延

外延是指在围合的园墙之上,开设形态各异的漏窗,使视线从窗洞延伸至园外(图4)。窗框中或山石通透,老藤缠身;或枝影横斜,暗香浮动;或飞檐挂角,墙影重重……既有了尺幅窗无心画的雅致,又有了纳峰含岭的远借之景。因此,角落空间的外延应是框景与借景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

2.内延

内延是私家园林角落处理的另一种独特手法,其通过在角落的外端,结合连廊、小筑构筑小挡墙,并在挡墙上开窗洞,游客依据游览路线行进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挡墙窗框探视挡墙背后的角落空间。这手法既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障景效果,又恰到好处地延长了角落空间的景深,可谓一举两得之妙构。如留园“洞天一碧”右侧的角落空间,就是这种设计手法的经典案例(图5)。当然,内延手法适宜比较大的角落空间,小角落空间则易形成琐碎造作之感。

“延”的角落处理手法,既突破了角落的阻滞,又是文人画意的精辟表达。(1)虚实相生。粉墙为竹石之虚,窗框又为粉墙之虚,虚实相映,虚实相生,形成了一个物实意远、自乐怡然的灵秀之地。(2)构形优美。无论方框、长框、圆框、扇框等等,无不比例恰当,安置巧妙,错落有致,在整体上就有了生动的韵律之美。

(三)空“引”和“延”从空间上突破了角落的限定,是形的变化,因而是物质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意”的成份,但却是次要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哲学体系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忘我,以及艺术体系中的写意传神,无不是“意”的明悟。因而,在艺术赏析理论中,中国亦有了一套有别于西方的审美标准:神为形上,绘意为高,绘形为次。在这样的审美观指引下,文人墨客自然不能释怀于角落物质空间的突破,而要寻求一种更抒心意的表达方式——空。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万物之源,禅宗亦讲虚无,“无”即是“空”,“空”也就成了包罗万象之实,“空”也就成了可以无限遐想的空间,“空”也就成了自我“隐避”、自我“出世”与“入世”的思想连接点。

角落空间中“空”的表达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景物布设的相对空来传达“空”意。几杆修竹,几峰剑石;几株芭蕉,一方清池;一峰湖石,一棵老树或枯藤,构成了疏朗通透的角落空间(图6),传递着“太华千寻,江湖万里”的意境,更传递文人的清雅高洁。二是绝对的空。绝对的空是在某些角落空间中除空间界面之外不添加任何景物,使其成为事实上的“空无”。这种空间处理手法只适宜微小的角落空间的处理,而且是三面有墙的类似天井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洁净的界面使空间显得更加纯粹宁静、淡破繁华,也更有了禅境的神韵。映送了残阳余晖,渗没了凄雨白雪,无争、无声、无求。

(四)老

“空”是思想的境界,与沧桑无关。“老”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是成熟、天全、厚重、沉稳、古拙,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4]中国文人有着“老”的情结,“小桥流水,枯藤老树”、“青苔斑驳”构成了对岁月的追忆,亦是对残败与新生的悲喜。

文人意境的私家园林角落传承了这种文人遵从的崇高境界,摒弃华丽,回归朴实,不求奇异,但求古拙。因而,角落不喜新,喜旧喜古喜枯,亦喜枯古上的一抹绿意,于是角落就有了古拙空灵的枯石,有了默然竖立的石笋,有了萧萧瑟瑟的翠竹,有了古朴瘦憨的苍树,有了盘曲舒展的虬枝,有了抱石缠树的枯藤,有了野静清幽的青苔(图7)。老境中的角落,阒寂安宁,温文尔雅,是笑意中的平和,是悲情中的淡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唯有不变的古拙与平实。

(五)诗情画意

文人的生活离不开诗画,文人的情趣受诗画的熏陶。园林是文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生活归属,园林也必然蕴涵文人的诗情与画意。

角落位从,平凡,没有主景的引人瞩目。但角落淡然退避,无争无求的品性却也合了艺术超然自由的本质,也因而又恰巧从轻、微的角度诠释角落空间诗情画境的忧思与平和。雨打芭蕉、残荷听雨的凄美;寒潭清澈、天光云影的清池;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寒梅;巉巉苍玉峰、矫矫青云翮的山石;青翠独言奇的窗前丛竹……(图8)诗意的画境或如歌如泣,凄美神伤;或去留无意,闲云野鹤;或依竹伴梅,自志高洁。而通过“引”的突破、“延”的渗透、“空”的虚实、“老”的古拙、“诗”的意境,共同构造了私家园林角落既符合文人情怀,又契合传统哲学思想的画境空间。

结语

角落虽小,却亦是大千世界。传统哲学、文人意向、园主品性对私家园林角落空间的营造有着深刻的影响。角落是有自身个性与特色的艺术空间和意境空间的综合体,欲明了其中,宜取静观明悟之道。本文从“引、延、空、老、诗情画意”五个方面对私家园林角落艺术的阐述和探讨,解析角落艺术的特质和成因,为更好地理解这种类似特殊空间艺术提供了一条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3-4.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97.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69.

[4]朱良志.中国艺术论十讲——曲院风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1.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落哲学
荣梓杉 穿越隐秘角落 走向浩瀚太空
被遗忘的角落
角落
输比赢更需要尊严和体面
选对绿植 角落也有春天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梦,那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