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沉而悠远的河流情怀
——王立宪散文集《河流的表情》解读

2017-09-28任雅玲

文艺评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散文集河流散文

○任雅玲

深沉而悠远的河流情怀
——王立宪散文集《河流的表情》解读

○任雅玲

王立宪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诗纯净,人也纯净,活得认真而单纯。认识他的人都认同这一点,也佩服他这一点。他1975年开始写诗,至今已发表诗作六百余首,出版《忧郁的葵》与《风清雪白》两部诗集。王立宪现为绥化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有幸与王立宪成为同事,有幸通读他的每一部诗集与散文集,每次阅读都是一次灵魂上的洗礼。虽然1994年王立宪才开始写散文,但有诗歌写作的积淀,他的散文也写得诗意盎然,并纯净厚重。近两年,王立宪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擦试》与《河流的表情》。

《河流的表情》是一部选材独特的散文集,是王立宪专门写给河流的,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深沉而悠远的河流情怀。自2014年10月起,王立宪沿着呼兰河等河流行走,边走边写,写出了近九十篇关于河流的散文结集出版。这部散文集分三辑,第一辑“乌龙沟边看夕阳”共包含23篇散文,主要写的是作者故乡的小河;第二辑“寻找呼兰河之源”包含36篇散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工作后安家之地的河流及对其源头的探寻;第三辑“深远的黑龙江”包含30篇散文,主要写的是松花江、黑龙江等河流。王立宪在这部散文集“后记”中写道:“那灵动的河水给我注入了灵感和不竭的动力,那从河上吹来的风给我的身心带来了永远清新的气息,那河边的树所给予我的守望姿态也让我对河流的守望一往情深。我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如有神助的感觉,这‘神’是生活之神,是思想之神。”①显然,王立宪对河流满怀深情,河流也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在河流面前,王立宪开启了心扉。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热爱河流,感恩河流,渴望维护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这构成了王立宪散文的内在气度。在《河流的表情》中,河流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它已成为人们认识生态的钥匙。

王立宪故乡的小河滋养了他童年的时光。大学毕业后,王立宪生活在呼兰河边,与河流相伴的王立宪感受到生命的幸福,河流赋予了他写作的灵感与智慧。“这是多么好的沙滩,这是太多的人还不知道的沙滩。知道和不知道它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欣赏不欣赏它都是一个美的现实。在电视画面中,我们更多地看到海滩,看到躺着的做日光浴的人和如蚁的蠕动的人群,而海滩也会被践踏得不成样子。在我看来这片沙滩静处世外,它有着寂静之美和出世之美。”(《在通江看呼兰河》)在王立宪心中,这寂静的远离尘世的沙滩更具有一种独特之美,它像一个智者,能给予人精神慰藉与哲学思考。这些故乡与故乡之外的河流,在王立宪眼里,就是人间天堂。正如弗莱所说:“作为一种意义的体系,每一部文字作品都是一部思想文献。”②王立宪以动情的笔书写了自己在河流边的生活,那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近年来,王立宪不怕劳苦,虔诚、执着地到荒山野岭去探寻河流的源头,他的寻找完全超越了“小我”的意义,他思考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是一种非主流的人生追求,王立宪感受到的却是幸福。在王立宪笔下,那些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像人间仙境,充满诗情画意,宁静美好。王立宪喜欢河流的清澈,像他喜欢生命的纯净一样。“我想我们内心都应有一个‘仙女’,她是我们洁净思想的体现,她在这清凉的水中沐浴,远离人世的燥热。”(《茅兰河》)在王立宪心中,清澈的河水是人的镜子,它可以去除人心灵上的污垢,洁净灵魂,考量人性。

王立宪对河流的观察与书写是全方位的,他感恩河流给予他的一切,河流是人类发展的根,人类不应忘本。然而,让王立宪痛心的是越来越多的河流正受到伤害。“农民告诉我,这由东向西的河流是老河道,也就是说,河流由北而来,又向东拐了个弯儿,然后向西南而去,但后来被挖沙的人取直了,这样就有了我前面说的那个由北直接而来的那一段。随便改变河道,这些人胆子太大了。这就是这些人所搞出的‘捷径’,或者说是他们挖沙的‘捷径’,为了经济利益,已经不顾一切了。突然想到呼兰河大桥向南的一段,本来是一个小河汊子,硬是被人开成了一段河,而原来向西而又向南的一段却被彻底地封住了。我从思绪中走出,问那农民把河流取直的事多少年了,他说已经好多年了。我在叹息,农民自然跟我说到挖沙的事,他说一条船能装一百吨沙子,而这一百吨沙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抽上来。他说这样采沙,有的河岸因此塌陷了。”(《从望鱼开始》)河流及其周边栖息的生灵应具有一个完整、良好的生态圈,河流边的植被都应是与河流密不可分的,然而,人类对物欲的无限度的追求已经对河流造成了致命的伤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弥补的缺憾。王立宪希望人们能亲近河流,善待河流,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改善,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达成。

王立宪是一位具有生态忧患意识的作家,他毫无功利之心,走出书斋,让自己的写作回归自然,他不仅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体验河流之美,还用自己的心灵解读、欣赏河流之美。通过他对河流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态文化,这是他作品的一面旗帜,也丰富了我国生态文学的创作,促使人们对生态文化做根本性的思考,但愿王立宪的河流书写能够唤醒人们对河流的保护意识。我国河流众多,河流对百姓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河流受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需要全社会关注河流的治理与保护,像关爱自身的健康一样去关爱河流的健康。

从《河流的表情》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与河流的相感相知,这种亲和力是作者感恩河流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河流是作者生命中的神性本源,亲近河流、感恩河流是作者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的核心。

二、纯净敦厚的人格魅力

生活中的王立宪是一个纯净敦厚的人,他追求一种宁静、质朴、简单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精神的富有,对于名利与财富看得很淡。他喜欢亲近自然,这是一种孩童般的亲近与融入,他像山间的小溪,纯净恬淡,遵循自己的天性去生活,坦然自得,知足常乐。王立宪说:“热爱从来不是空洞的,从河流写起,就是一种热爱的表现,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但仅仅在文章中融入生态思考极易单薄和肤浅,而融入人生的大思考则更是我写作的追求。”③王立宪做到了这一点。河流孕育生命,河流孕育文化,在王立宪写河流的这些散文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他如河流一般纯净敦厚、淡泊宁静的人格魅力,这或许就是河流文化在他身上的映射吧。

在王立宪身上,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浪漫情怀,河流陪伴着王立宪成长,也是其笔下最美的风景。虽然成年后的王立宪见过了无数壮观的大河,但故乡的小河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取代的。“迷惘的时候,我会回到我故乡的小河边思考,我会想与毛荒和蒿草有关的故事。毛荒也罢,蒿草也罢,它们都带着草的气息,成为灶中的火,更成为心底的火。”(《河边》)在第一辑中,《五月的乌龙沟边》《七月的故乡之河》《乌龙沟夏夜》《冰眼》等作品描写了故乡小河乌龙沟的春夏秋冬,《河边牧羊人》《河边放牛人》《河边种菜人》等作品描写了在乌龙沟边生活的人,《河边猎事》《我们的通肯河》等作品描写了乌龙沟等带给他的快乐,也有对人与物命运的思考,《致睡在河边山岗的亲人》则描写了乌龙沟对他那些逝去的亲人的接纳。从这些散文中,我们能感受到王立宪与故乡小河相依为伴,感情深挚,这种相依相伴使他从小就有一种向往河流、向往自然的浪漫情怀,他以自己诚挚的心灵去感知河流、呵护河流,满怀深情地写出自己对河流的感受与理解。

王立宪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故乡的河流有着不可割舍的眷恋之情,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写河流,“你小,却让我有根的坚韧和坚忍;你小,却教给我许多自信,让我知道渺小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强大;你小,却教给我认识大世界的本领。”(《写给乌龙沟》)“三十多年,我的女儿从出生到成长,还有我的外孙女从出生到一点点长高,你对我们全家的滋润无时不在,因为我们喝着你的水,我们的饭菜之香与你相关,我们穿着用你的水洗过的衣服,我们居住的楼房里均匀地分布着你的黄沙……细细想来,你是我们生命中多么重要的牵系,供养的恩情绵绵不绝。”(《一川秋意》)正是怀着这样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在人迹罕至的河流源头,王立宪才会感到那么幸福,那是他心灵的圣地。正因如此,每当王立宪看到河流被伤害,他的愤慨也难以抑制:“我无异于喜悦的鱼受到了一次电击。那些人真的对不起美丽的河流啊!”“我想接纳泥河的呼兰河,它的宽阔里有着那么多的宽容,它的深度里有着那么多的忧伤。”(《泥河与呼兰河》)见到被截断的河流时,善良的王立宪内心充满了愤怒与无奈,“旧河道的那种沧桑感不见了,那种自然不见了,那样的蓄洪的容量也不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当然也不见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并不考虑长远,这是许多人的思维和做法。从人工河的河边再望远处的郝家城子遗址,想那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失去了来龙去脉。我从另一个土坝上往车停的地方走,见一块块被宰割的旧河道,内心怅然,并且气愤。”(《寻找泥河》)从王立宪对待河流的态度上,可以感受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对自然的悲悯情怀,他的善良与无奈,这些情感的本真流露使其散文充满了审美张力。“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感情。”④王立宪的散文将情感与理性自然融合,不生硬,不造作,是作者心灵深处生命激情的自然流露。

一个人的思想与人格能在散文里纤维毕现地呈现出来,面对物质社会的喧嚣与浮躁,王立宪坚守自己的本心,真实地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近年来,为了一己私利,人们开始疯狂地向自然掠夺财富,王立宪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经济发展导致人性堕落的忧虑,他痛心疾首的斥责无疑也会激起读者的愤慨,并感受到作家这种纯净敦厚的人格品性。这是其最具个性的生命本真的彰显,是其真诚人格的自然流露,从这个角度上说,《河流的表情》不仅是一部生态散文集,也是一部性灵散文集。王立宪从河流中捕捉灵感与哲思,从观察河流入手,细腻地表现河流及其周边的事物,以自己的虔诚去唤醒人类的良知,给人以智的启迪、美的享受。

三、精简典雅的诗性语言

王立宪痴情于故乡的河流,故乡的河流也滋润了他的文笔。“一个写作者的虔诚,一定意义上决定其作品的质量。”⑤不错,王立宪对河流的虔诚不仅使其散文情感更加深挚,也使其散文语言纯净清新、精简典雅,其散文诗性、情感性、想象性兼具,是真正的美文。

《河流的表情》语言自然朴实、雅致、洁净,像被河流清洗过一般,有一种清凉之感,既沁人心脾,又充满诗情画意。“太多的树站在离河流很远的地方,它们在遥想里长出翠绿的叶子,那叶脉中的纹路就像它们梦想中的河流。”(《故乡河边的树》)“当冰排的撞击变成往事,河流的表情里有跳跃的春天的阳光。鸟儿相继飞来,不但要一看河流的笑纹,还要感受从那笑纹中涌来的温暖的河风,而鸟儿汲取的水像是从笑纹里流溢出的旋律。感觉天空在望河流,河流也在望天空。是河流把天空望到了河底,还是天空情不自禁地扑入河中,反正它们在此时实现了一种紧紧的拥抱。河是水的通道,也是风的通道。在春天的河流旁看对岸被吹歪的树,像是被吹歪的河流的睫毛。河边的婆婆丁和柳蒿芽,这些野菜无疑都是河流表情的一部分,尤其当婆婆丁开花的时候,仿佛河流金黄色的微笑。”(《河流的表情》)“乡野的小路像长绳,已放牧了他大半生。”(《河边放牛人》)“有时也想象河边的风像有眼睛,也像有手掌,也像有揣东西的衣兜,要不为什么它们总是顺河的方向向前行去,为什么总是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失去的那么多那么多……”(《河边的风》)“如果说江中的波浪是世界上的另一种坎坷,当它们被月光星光照耀时也会发出光芒。”(《江上船》)像这样诗意的语言在王立宪的散文中随处可见,细腻的描写与细节性想象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对河流细致的观察丰富了王立宪的想象空间,他笔下的一切都源自真情的流露,语言精简典雅,意境清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在这里,河流的形与影,色与声,动与静,都栩栩如生。如诗的语言,如诗的意境,这是对河流的深情讴歌与礼赞。王立宪张开自己的全部感观去观察河流,触摸河流,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形象的表达带领读者去感知河流,亲近河流,热爱河流。

王立宪喜欢将河流及其周边的物人格化,他独具慧眼,在他眼里,河流、树木、云朵、微风等等,都有灵性,都有存在的价值,它们相辅相成,是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看看那些水中的大石,好像要一试浪花的胆量才停在那里,它们因此成为风景,成为浪花的欣赏者。宽处的河总显得深沉,连云朵都愿意来此停驻,来散步的还有那些自由的微风,说不上那些涟漪是风对水的拥抱,还是水亲吻风的唇痕。那窄窄且浅的地方,有那么多的鹅卵石,好像要挽留住河水,河流谢绝了这些挽留,脚步显得有些匆遽。”(《在深秋的山中看河》)“河边听风,常想风也是有渴望的。它把河流吹化了,便狠狠地吻着河面;它把冻土唤醒了,便进入土地酥软的怀抱;它把树唤绿了,便和那些绿叶嬉戏;它把那些鸟儿唤来了,便用梳子一样的心思梳理着鸟儿的羽毛,有时也顽皮地撩起鸟儿的羽毛。”(《河边听风》)“当河流在寂寞的行旅里看到树,它会用自己的浪花鼓掌的。”这种人格化笔法使王立宪的散文更为生动形象。“散文家不能浮光掠影、笼而统之地泛泛抒情,而要调动各种散文表现手段,通过优美的表达,最大限度地将隐藏于生活表象底下的最为感人、最具普遍性的情愫发掘出来,达到一种情感震撼的审美效果。”⑥“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⑦人格化的写法使王立宪的散文具备了这种活泼的“文调”,王立宪的感觉异常敏锐,似乎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总能把景物描写得细腻传神,在这里,河流及其周边的一切已超越了写作对象的客体,它们化身为有灵性的生命,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这种人格化书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它是作者纯净心灵的折射,是作者内在的精神品格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更是作者“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⑧的彰显。

在《河流的表情》中,充盈着整部散文集的是深沉而悠远的河流情怀,在这里,河流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更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河流与人的心灵融为一体。读者在作者的引领下,去探寻河流,观察河流,感受河流,从河流中欣赏自然之美,同时也必将在作者的感召下,关爱河流,呵护人类生存的自然家园。

①③⑤王立宪《河流的表情》后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第270页,第270页,第272页。

②[美]弗莱·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④[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9页。

⑥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⑦梁实秋《论散文》[A],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页。

⑧[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散文集河流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