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方白丸子散穴位定向透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2017-09-28胡英华蒋雪玲梁振湖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9期
关键词:丸子急性期定向

胡英华 王 燕 蒋雪玲 梁振湖

(河北省临西县人民医院,河北 临西 054900)

真方白丸子散穴位定向透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胡英华△王 燕 蒋雪玲 梁振湖

(河北省临西县人民医院,河北 临西 054900)

目的 观察真方白丸子散通过穴位定向透药的方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方白丸子散通过穴位定向透药方式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炎性因子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1例脱落(依从性差),对照组2例脱落(转入上级医院),余77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治疗前两组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2周后,两组hs-CRP、IL-6、TNF-α、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均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真方白丸子散通过穴位定向透药方式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急性期患者的脑损害的炎性级联反应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缺血性脑卒中 穴位 定向透药 真方白丸子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突发供血不足导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梗死,进而产生相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临床表现为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削弱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功能[1]。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各类脑血管疾病的70%~80%,为中老人人群多发疾病,急性期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多端而速疾[2],古人称之“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之为“卒中”或“中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尤为重要,中医急诊学通过运用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处理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笔者采用真方白丸子散通过穴位定向透药的方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急性期患者,观察该方对炎性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评估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中风的诊断标准,辨证为风痰阻络,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语謇;次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流涎,舌质红,苔浮白,脉浮数,诊断需具备全部主症及次症2项以上[3]。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诊断标准,辨证为风痰阻络证;发病时间≤24 h,均为初次发作;年龄44~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脑血管畸形、脑瘤、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严重肝、肾、肺及造血系统疾病者;所选穴位处存在疖肿、皮炎等病变者。脱落标准:患者死亡或因故转入上级医院治疗者;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不能按期完成治疗及数据采集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临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3.40±2.30)岁;平均体质量(61.3±5.2) kg;平均发病时间(15.4±3.6)h。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 例;平均年龄(52.80±2.60)岁;平均体质量(60.8±5.9) kg;平均发病时间(14.8±3.4) h。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口服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静滴药物降低颅内压力、营养脑细胞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真方白丸子散穴位定向透药治疗。组方:白附子、天南星、川乌头、全蝎各12 g,木香、枳壳、天麻各10 g。眩晕重者加勾藤、菊花各6 g;血瘀重者加桃仁、赤芍各6 g,烦燥不安者加黄芩、栀子各6 g。将以上诸药用研磨机磨成细粉状过200目筛,用蜂蜜调成膏状备用。穴位定向透药操作方法:于患侧肢体取穴,上肢取肩髃和曲池、外关和合谷,下肢取环跳和风市、足三里和丰隆,取真方白丸子散药膏约5 g涂于电极贴片中心(直径约1.5 cm,厚约2 mm),贴敷于治疗穴位处,相邻穴位分别构成4组治疗通道,连接中药定向透药治疗仪 (南京鼎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DSMF2A型),治疗温度45℃,连续波,以治疗部位肌肉轻微颤动为宜,每次治疗30 min,每日治疗2次。两组均治疗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治疗组1例脱落(依从性差),对照组2例脱落(转入上级医院),余77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炎性因子指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6(IL-6)的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2)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水平。

1.5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且<90%,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且<45%,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2周后,两组hs-CRP、IL-6和TNF-α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均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下同。

组 别 时 间 TNF-α(ng/L)hs-CRP(mg/L) IL-6(ng/L)治疗组 治疗前 29.02±10.32(n=39) 治疗后 4.45±1.14**△△对照组 治疗前 28.31±11.26 6.62±1.14 132.52±20.43 2.35±0.63**△△ 60.14±12.46**△△6.56±1.21 134.64±21.52(n=38) 治疗后 9.23±1.76**3.65±0.76** 88.41±14.7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治疗2周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均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 别 时 间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黏度(m P a·s) 红细胞压积(%)治疗组 治疗前 5 5.4 2±1.2 8高切 低切7.4 2±0.6 1 9.4 6±1.0 3 4 8.4 6±1 0.3 5(n=3 9)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6.0 1±0.3 4**△△ 7.1 2±1.2 3**△△7.4 4±0.5 6 9.5 2±1.1 4 4 3.2 8±0.5 4**△△5 5.6 8±1.3 2 2 8.2 6±7.1 6**△△4 6.9 4±1 0.1 4(n=3 8) 治疗后6.5 8±0.3 8** 8.4 3±1.0 6**5 0.5 2±0.6 3**3 8.2 5±8.3 5**

3 讨 论

3.1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学病机和急性期治疗原则

中医学认为脑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血清气均上注于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因情志不遂、劳逸失度及饮食不节等引发脏腑阴阳失调,机体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脉瘀阻致脑失濡养,蒙敝神窍从而产生半身不遂、卒然昏仆、口眼斜诸证[6]。风痰阻络证患者饮食多膏粱厚味,痰湿素盛,如中焦失运引发聚湿生痰,郁痰化热,热极生风,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致手足拘急、口舌歪斜;痰阻中焦,清阳不升致头晕目眩;气血不濡润经脉致肢体麻木。缺血性脑卒中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为其基本病机[7],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风痰阻络证患者治疗以祛风化痰通络为其治则[8]。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虽有肝肾阴虚、血气衰弱等本虚表现,但以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等标实症状为主,病情变化迅速,变证尤多,如正气迅速溃败,正虚而邪气深入,神昏渐重,四肢抽搐,则病向闭症、脱证发展,预后极差。中医药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已有多年,研究显示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接受中医药治疗患者有获益趋势[9]。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药治疗目前多采用汤剂口服或中药注射剂静点,中药汤剂组方灵活,适合辨证施治的要求,但受到量大味苦和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中药注射剂生物利度高,作用迅速,但成分固定缺乏辨证施治,且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真方白丸子的作用机理 真方白丸子方出自元代萨迁所著《瑞竹堂方》,由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川乌头、全蝎、木香和枳壳等中药组成,主治中风之手足不遂、痰涎壅盛。方中白附子、天南星味辛性温,可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天麻和全蝎长于行气活血、通络息风,木香和枳壳具有破气行痰、调中导滞的功效,佐以川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全方共奏祛风化痰、温经通络之功效,成为治疗中风病的专方。武梅等[10]针对风痰入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基础治疗加用真方白丸子汤口服,可减轻患者缺血性脑损害的炎性级联反应,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研究[11]用真方白丸子汤以成人剂量的10倍、3倍和1倍对大鼠连续灌服8周,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明显病理改变和延迟性毒性反应,认为临床拟用剂量是安全的。

3.3 定向透药技术和穴位给药的作用优势 中药定向透药技术是通过低频调制非对称中频电流,将药物离子在皮肤表面激活,从而定向渗透到治疗部位发挥治疗作用。与离子导入等治疗方式相比较,中频脉冲电流可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电场对药物离子的定向的推动力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进入人体作用于治疗部位[11]。中频脉冲电流可刺激深部肌肉产生收缩运动而不产生刺痛感,防止患侧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和关节挛缩。药物吸收量是经皮给药技术发展的关键[12],本研究中将穴位作为治疗点发挥了经穴位给药的优势,穴位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点状部位,与深部组织脏器有着密切联系,可接受刺激治疗疾病[13]。穴位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经络是机体低电阻运行通道,药物可通过特定经穴,以较小的剂量迅速在靶向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14]。所选治疗穴位中,肩髃和外关可疏通经络、理气化痰,曲池和合谷可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环跳和风市可祛风化湿、舒筋活络。足三里和丰隆可和胃健脾、化痰利湿。从解剖学角度看,肩髃和曲池、外关和合谷均位于上肢伸肌部位,环跳和风市、足三里和丰隆位于下肢屈肌部位,通过中频电刺激可兴奋拮抗肌群,从而对抗由于卒中造成的痉挛肌群,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阴阳平衡,从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15]。

3.4 研究思路与不足 真方白丸子方中有毒之物占4种,且缺少活血化瘀功效药物,虽在古籍中多有提及,但临床应用中医师多采用审慎的态度,相关文献报道极少。本研究从传统经络穴位理论出发,运用物理疗法辅助经穴位透皮给药,经皮给药较口服给药药物吸收量明显较小,药物作用于穴位可循经络发挥强大的药理作用,发挥了药物和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定向透药治疗仪增加了药物透皮吸收量,改善了透皮给药药物吸收量小的缺点。采用作用于患侧肢体穴位的中频电流一方面刺激穴位发挥针刺样治疗效果,弥补了方中缺少活血化瘀类药物的不足,另一方面刺激肢体肌肉加强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的被动运动,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表明,治疗2周后患者炎性因子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亦优于常规治疗组。

真方白丸子方中适当加入活血化瘀功效药物可否提高治疗效果,穴位的选取如何于康复医学运动点的理论相融合,定向透药仪中频电流的低频调制频率和深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临床验证和和经验总结。

[1]裴学惠,姚树贵,邓小农.不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32-134.

[2]王峰,王文星,王学彬,等.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494-496.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9-279.

[4]饶利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6]喻腾云,吴艳华,孙寒静,等.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的层次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6,36(4):328-331.

[7]裴学惠,姚树贵,邓小农.不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32-134.

[8]郑曼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136-137.

[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10]武梅,郑琦.真方白丸子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风痰入络型疗效观察及对血清CRP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5,36(6):648-650.

[11]陈沛英,陈坤平,陈琼华.小针刀加中药定向透入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4,19(6):139-141.

[12]刘西建,韩涛.中药穴位贴敷研究现状及思路[J].中医药信息,2014,31(5):130-132.

[13]丁美晖,罗晓兰,陈楚玲,等.穴位按摩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 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2):29-30.

[14]潘林梅,孙亦农,邱碧菡.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3-6.

[15]曾友华,包烨华,李丽萍,等.头穴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500-503.

R743.9

B

1004-745X(2017)09-168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9.059

2016-09-06)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hyh8405@sina.com)

猜你喜欢

丸子急性期定向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