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在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27江彦霖
【摘要】本文以《阶梯汉语中级精读Ⅰ》教材为例,讨论“互文性”对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中级精读模块的启发,并分析总结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对“互文性”的分析和利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互文性 对外汉语 中级精读 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28-02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由Julia Kristeva于1969年提出,指的是话语和话语互用的一种篇章现象。在理论层面上,她认为任何篇章都是在前人篇章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互文性在应用形式方面表现丰富,主要有引用、暗示、参考、仿作、戏拟等多种方式。经过数十年发展,当前,互文性已然发展成一种应用广泛的理论,成为了一门研究话语和话语之间关系的学科。互文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文学批评、学术论文相关研究,甚至还可应用于法律及商业等领域。其中,互文性在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当前也尚无区分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学习者水平、学习模块的针对性研究。本文以《阶梯汉语中级精读Ⅰ》教材为例,讨论“互文性”对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中级精读模块的启发,并分析总结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互文性”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1.启发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多样,如演绎法,交际法,任务法等,但是当下不少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即使有相应的课后阅读,学生也极少深入阅读。课堂的提问大多也只是针对课文材料而提,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并不能得到最大可能地扩大和发散。互文性提出的“引用、暗示、参考、仿作、戏拟”等具体方式方法并没有拘束于教材本身,对于启发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也有启发意义。
2.理解不同语言文化在信息传达时的异同
互文性强调文本互动性,所以在文本选择上应不局限于课文本身,也可以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文本体裁,比如在背景交代的选材上可选用一些社科类、小说类文本,对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互动,实现信息等互补。而对于同一内容的文本,经不同语言翻译后呈现的内容也会呈现差异,因为语言的背后就是文化,这类材料有助于学习者体会并理解不同语言文化所传达的不同信息。
二、“互文性”在中级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1.背景知识的回顾与了解
每一堂精读课程都需要关注背景材料的使用,在《阶梯汉语中级精读Ⅰ》第二课《虎猫对话》中,可以让学生查找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第四课《爱的故事》,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感动的关于爱的故事,可以是引用的,也可以是自己经历的;《狼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之前让学生预习生词,并且自己查找关于的狼孩和他们学习语言的不同版本的故事。
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是以同名文章改写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互文的体现,同时进一步应用互文性,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故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叙述或复数故事,过程中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不同学生提供的信息差让课堂充满了吸引力,更有利于后续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
2.作者写作目的和观点的探讨
运用互文性的“暗示”、“参考”形式,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问题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教材中《狼孩子的故事》为例,教师可“抛砖引玉”提问:作者一开始为什么要写“狼孩子”?看到开头你想不想继续看作者后续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要怎么写一篇关于“语言”的文章,或者在平时生活中想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时,要怎么论述和论证。通过此类问题的创设,令学生产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的兴趣,也便于老师引导出课文的写作目的和作者观点。
3.情境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互文性的“引用”形式,创设有助于教学的情境。在教学的各类提问和游戏当中,都会引用课文本身的句子或者内容,让学生乐于探索、寻找答案。
以教材中的“吃力”一词为例,课文中解释为“费力气”,学生对“吃力”与“费力”辨析存在困惑。笔者授课过程中设置情境,以个人在泰国浮潜时的真实体验为例,使用了“费力”和“吃力”两个词汇,再与学生分析费力是离合动词,可以在动宾之间放一些词或者短语,表示身体上消耗了很多的力气,但是吃力是形容词,常常用来说自己心里的感觉。课堂中还设置了一个游戏练习环节,学生两人一组以词释词,当出现“吃力”一词时,一个学生描述“老师刚刚说到她游泳之后的感觉”,另一个学生立刻便答出正确词汇“吃力”,可见通过情境式的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和应用。
4.阅读材料的适当拓展
运用互文性“引用”和“参考”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有关联的拓展。在《狼孩子的故事》一课中,面对汉语水平良好的中级学习者,在教师适当辅助解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王财贵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来进行拓展阅讀,因为该视频谈及台湾地区比较推崇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法,与课文支持的语言观点有一些重合。可以让学生来总结大意,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课文生词和语法点。最后还可以让大家来谈谈自己国家对于语言教育的做法,便于讨论和分享感受。
5.学生的语言组织与反馈
学生学习完《狼孩子的故事》后,教师可布置一份作业,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生词和语法,要求根据课文或者阅读材料的观点来发表自己对语言学习的看法。这里主要运用的是互文性中“仿作”的形式表现。之后还可以组织一次主题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的辩论赛,充分锻炼学习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诗歌三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扩展阅读叶芝的诗《当你老了》,观看《中国好舞蹈》中选手张娅姝的舞蹈视频与配音(来自叶圣陶的《风》)进行诗歌仿写,经笔者实际教学反馈,学生在仿写方面的成果一定会大大超出老师的预期。学生自主地进行文本的重构和反馈,即“仿作”的学习方法,能够给予教学很大的激励与动力。
三、“互文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1.文本视角
(1)挖掘文本深度
学习中文并不仅仅是学习字面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思想文化也非常必要。利用“互文”,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递一种汉文化特有的精神和思维方式,这也是文本的一种升华。
(2)拓展文本广度
前文提及的拓展练习,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文本的广度,并为元文本提供一个新的窗口,从而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无穷魅力。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说会有效地将学生的视野引入更宽阔的阅读世界。
(3)提供多元解读视角
可以运用“互文性”体现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直接明确地获取文本中的知识點,不仅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掌握重难点,也从语用上提升学生多维度审视作品的能力,挖掘文本的多重意义。
2.教学视角
(1)探究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同体裁的,或者是类似主题的相近文本,进而构成文本网络,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理解,在课堂中有效地转化成为语篇文本教学策略。
(2)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想要在课堂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老师敢于创新。教师适时、适量地利用多媒体、图文等不拘泥于形式的体裁内容,留学生会表现出更明显的学习热情。
(3)探究新的学习方法
课堂就是一个巨大的互文磁场,通过互文性阅读,学生获得了多元的、深刻的、以前未曾有过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3.教师视角
(1)有助于改编与开发教材
很多教师发现手头的教材并不太适用,于是自己在“借鉴”前人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了一些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文本,“互文”的作用可见一斑。这对于汉语教学的开发是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创新作用的。
(2)有助于开发教师专业潜能
教师实施互文性阅读教学必须大量搜集阅读相关材料。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积累学养、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
(3)有助于开发个性课堂
在汉语课堂中,常常同一套教材,要针对不同类型和需求的学生使用。如果教师能够从“互文性”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的文本,重新组织其出现的位置和关系,甚至根据学生学习偏好、学习水平等因素重新设计课堂或重组课堂秩序,而不是使用同一本书,同一套教学方法去面对不同学生,那么教学中又会出现不同的文本精读方式,并会激发出新的教学实践经验。
四、小结
“互文性”的本质是要让文本与文本之间发生一种关联。我们看到的文本往往只是冰山中的一角,需要教师再进一步地深入探求。“互文性”在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注重对文本中隐藏的多重话语内涵的发掘,而且更加关注主体自身参与文本解构及重构的过程,也对文本做了一次较高程度的升华。教师事先准备的背景和扩展阅读材料只是作为“互文性”阅读下的参照和引子,更多地是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多元化、多方式、多趣味的课堂和课后练习、游戏中,主动地参与到文本间的联络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成网,并从中追寻其各种潜在的意义,使得文本更立体丰满,学生也能学到超出课本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学习者能够自然、自主地投入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汉语应用之中,像母语般地体验汉语,这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浩然,徐赳赳.互文的应用研究[J].当代语言学,2015,(01):47-55+126.
[2]娄琦. 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2):18-20.
[3]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03):14-16.
作者简介:江彦霖(1986-),女,瑶族,籍贯广西桂林,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广州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