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作用
2017-09-27张玲
张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对于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载体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思想地论述,以期达到为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健康教育资源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444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得到迅猛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社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其日常学习与生活,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一、刚健自信,勇于担当
“健康是人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物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这是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定义。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受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到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缺少关于人生目標的思考,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更是谈不上。进入大学后,他们容易失去目标,迷失方向,从而在缺少父母监管的情况下逃课旷课、沉迷网络,甚至个别学生会有悲观情绪产生、行为性格孤僻,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将很难融入社会。
自信是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在世,富贵显达虽然可喜,但坎坷仕途、宦海沉浮也未必可悲。人应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旷达,但对名利也应持淡泊心态。人生应该既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这才是以乐观为基调的良好心理状态。《易经》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而载物。”就是说,有道德的人应该像日月星辰那样刚健运行、奋斗不息,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拥有独立的意志。孔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只有拥有宽广胸怀、刚毅品格的人才能担当大任,死而后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自信、乐观、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当代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通过这些精神的灌输,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平衡,维护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直面挫折,珍爱生命
90后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与学习环境比较优厚,在进入大学前挫折体验较少,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在大学期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及就业压力时,常常感到挫败,出现焦虑情绪,更有甚者出现自残、自杀、报复性暴力等行为,进而由心理问题转化成人身伤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中的种种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应当直面挫折,适应环境,随遇而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要先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磨难,然后能成为人上人,人们要主动迎接各种挫折与磨练。正所谓逆境出人才,所以历史上有如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厄而著《春秋》的孔子,腐而著《史记》的司马迁、放逐而赋《离骚》的屈原、失明厥有《国语》的左丘明、刖足修列《兵法》的孙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倡导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生命,贵生、重生,《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道的基础是从爱惜父母赐予我们的毛发与肌肤开始,爱惜自己,珍重生命。当代高职学生不管遇到多么大挫折都应勇敢面对,正确处理,珍爱生命。
三、仁爱,以和为贵
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是当代心理学家衡量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家庭背景,且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凡事多从自我出发,考虑他人较少,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弱。有的学生是上大学才开始集体生活,适应较慢,难以融入其他成员之中,在与同学交往时处处碰壁,陷入人际交往困局,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将爱人作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与基本原则。“忠恕之道”,就是强调通过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人人将心比心,关爱他人,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对高职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以和为美”的辩证人际关系立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注重,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中庸之道、保持平衡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里,当代高职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各种竞争,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有些学生对于无法实现的最佳结果不能接受,甚至濒临崩溃;有些学生对于别人的成功心怀嫉妒,焦虑不安;有些学生面对挫折与困难消沉低迷,自暴自弃。儒家思想提出“中庸”的处事法则,这是保持内心世界平衡的依据,是世间万物的总法则。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意思都是人要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世界,积极应对各种心理体验,时刻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平衡。中庸之道对于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90后高职学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学会调整自我,保持“中”的心态,既不“过”也不“不及”,有利于高职学生时刻保持平衡心理的状态,时刻坦然面对竞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有利于90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地培养,为他们今后走出大学校门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与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适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依然适用。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5):1032~1036.
[2] 庞海波.传统文化的汲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 黑龙江教育,2010(7):43.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14G303
项目名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