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跨媒体整合中的微电影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09-27滕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微电影互联网

滕菲

摘要:微电影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同时也是发展前途较好的传媒产业。本文基于跨媒体整合的媒介时代及其环境,对微电影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探究,研究微电影发展的问题,以此促使微电影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微电影;电影艺术

· 【中图分类号】J905

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三网融合”的新时代,随着WI-Fi及4G技术的推广,媒体传播的广泛覆盖形势开始了新的变革[1]。随之迎来的“微时代”衍生了广为人知的微博、微小说及微电影。其中,中国首部获得成功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开创了新媒体平台下的一种新的品牌营销模式。随后,在没有海报和票房的条件下,《11度青春系列》却意外的造成了轰动效应[2]。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品牌营销模式,被大众所接受,同时传统的单向传播营销模式被互动性扩散传播所替代,融合社交、娱乐及品牌为一体,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及渠道,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微电影的产生

(一)网络平台的推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壮大,互联网已成为影视剧播放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各大视频网站的竞争日益激烈,影视剧版权的价格也随之增加。购买高额版权会造成较大的运营成本,由于网络视频同质化现象突出,急需寻找独特的差异化以寻求新的发展路径[3]。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人们选择了微电影这一出路。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网站在运营过程中能够享有主动权,且微电影的创作十分灵活,其投资决策风险的把控性较强,因而在网络平台的推动下获得了发展机会。

(二)受众需求的影响

当今社会信息碎片化特点突出,微小说、微信以及微博的降临使我们跨入了“微时代”。在“微时代”[4],人们对媒体消费的需要决定了媒体的发展,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获取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更加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与此同时,社会的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年轻人一代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守在电视机旁了。年轻人每天花去大量的时间都用来上网,在互联网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已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微电影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下人的口味,其具有灵活、短小精悍、免费等特点,成为了现代人十分青睐的一种文化产品。

(三)广告营销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网民的自我意识逐渐崛起,对于生硬、单调广告的容忍度变得越来越低。为了迎合受众需求,提升营销策略,现有的广告需要改变传统的生硬模式,逐渐转变为具有灵活特性的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微电影的针对性更强,一般只有购买能力的年轻人才会关注它,同时借助微电影巧妙结合电影故事情节和产品,更有利于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使他们产生产品的认同感[5]。例如,微电影《一触即发》在观众欣赏电影的同时,又引起了他们的消费需求,通过微电影与产品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影响力,而微电影中向人们展示的产品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二、微电影的杂乱现状

现有的微电影作品数量十分庞大,但精品并不多见。多方力量参与制作,形成了微电影创作的一定规模。据统计2013年前[6],优酷网、新浪网及土豆网多家商业视频网站自制的微电影多达240多部。而业内人士估计全国2012年微电影生产的总数就达1万部以上。微电影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试水,但制作人水平参次不齐,致使许多微电影无法真正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例如《超极本来了》这部短片,由几个小的场景叠加成全片,而画面的安排更是令网友感到厌恶。这部短片并算不上是一部微电影,更像是加长了的一部广告作品。当下微电影的市场十分广阔,其中也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作品,它们均以“微电影”冠名,却缺乏技术含量与内容,不仅影响了微电影的真实价值,也令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感。微电影作为电影短片,以电影语言进行制作是基本的要求,必须具备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情节[7]。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在观看商业类型的微电影时,都能够对品牌的内涵形成一个良好认知,但由于微电影所赋予的“亮点”过多,反而与微电影制作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仅投入了较高成本,同时也消弱了影片对品牌传递的力度。正是因为微电影的制作门槛很低,全民参与微电影的制作现象十分普遍,但受设备、专业及能力的限制,导致许多微电影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

三、微电影叙事创作的策略

(一)高潮部分的强化

大电影的时间十分充足,一般都遵循着完整的叙事模式,而微电影的篇幅短小,为进一步适应“碎片化”的信息需求[8],就要对新的叙事结构进行创作。微电影可以将开端和结局部分压缩,以大篇幅内容对高潮部分进行展现。如《老男孩》的目标观众大多是80后,通过电影中简单元素符号的展现就能体悟到作品的时代背景,因此不需要过多的去刻画。作为微电影,应将体现主题的高潮情节无限放大,而次要情節应当淡化。

(二)控制叙事节奏

设置悬念是叙事的重点,同时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在揭开悬念的过程中也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观众是否能进入影片情境的关键部分,一般是由叙事节奏决定的,只有作品的叙事节奏迎合了现代人的观看习惯,控制好整体节奏,才能使得作品更显张力美,随着情节叙述的丰富与叙事空间的拓宽,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会有所增加。

(三)商业元素的增添

微电影广告是以商业定制模式进行的微电影创作,传统电视广告不能直接应用于微电影中,同时新媒体受众的数量大、喜好广泛。进行此类微电影的创作,就必须走精品化路线,对商业产业价值进行挖掘,并以线上线下活动相配合。良好的将品牌精神诉求融合于微电影的情节当中,是微电影广告的叙事重点,从而在故事主题中对品牌核心价值进行提炼。微电影广告都是为某一品牌量身定做的一件作品,通过品牌与观众之间情感的建立和维系,有效提升了产品品牌的美誉度。所以,微电影广告的创作应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将其升级为对品牌内涵的理解和认同。

(四)人文关怀的体现

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重在对人生价值意义的展现。多数作品创作着眼于生活,以此发掘观者的共鸣及情感升华,但艺术不仅源于生活,还要能够高于生活,同时能够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映,从而体现微电影作品的价值意义。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能够自由的表达对社会的思考,通过微电影作品将这种思考展现出来,与时代语境相贴合,才能引发受众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

(五)画面镜头的设计

微电影一方面继承了电影美学的规律,同时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传统电影追求的是多景别的切换与设计,但微电影受传播媒介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像传统电影一样追求相同的表现形式。微电影一般会弱化画面的纵深感,画面镜头的设计仅仅服务于故事情节,所以以特写镜头和近景进行人物刻画的现象十分突出。特写镜头对情感的抒发是浓缩的,同时也是真切感人的,而这也是超越现实空间的表达诉求。

四、微电影类型的丰富与人才的培养

现有的微电影所以爱情喜剧及剧情片为主,话题集中表现在亲情、青春及爱情等方面。作为微电影,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在作品类型上进行新的尝试,如院线电影番外篇及公益微电影等。《爱的联想》作为一部公益微电影,采用的就是纪录片的手法,对联想公益计划支持的三个草根公益团队的成长进行了再现,不仅实现了对公益理念的传播,也对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行了塑造[9]。《雪花秘扇》、《东成西就 2011》等大电影的番外篇在获得较高点击和转发率的同时,也为微电影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还需不断加入新人以服务于微电影作品的创作,其中營销类微电影就必须要求创作人员能够兼具广告与电影两个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电影大赛等平台对新人进行发掘,不断培养微电影作品的创作人才。

五、微电影的传播与盈利

微电影受时长的限制,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在制作上对边拍边播的模式进行借鉴,以预告片、正片、花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品创作,令预告片引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同时依据受众反馈情况对拍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媒介平台的选择,可以利用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作品的传播,不仅要对意见领袖的作用进行发挥,还要能以奖品设置的形式鼓励受众对作品进行转发,从而扩大微电影作品的传播。此外,微电影走产业化道路才能实现规模盈利,除了借助广告和点击率外,还要善于对周边产品、微电影节及作品版权等获利渠道进行开拓。 与此同时,与影视公司加强合作,能够进一步整合及优化自身的资源。盛大网络作为聚合平台,其拥有音乐、游戏及视频等原创内容,通过微电影对各种零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文学—剧本—影视—游戏”的产业链条,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盈利。如盛大推出的微电影《昨天》和《星辰变》分别由小说和游戏改编而来。

六、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微电影发展

(一)网络环境及视频点播模式

互联网为微电影的兴盛提供了便利空间,而微电影的制作决策也会更多的对网络数据进行参考。与此同时,网络也是微电影推广的重要阵地,这也影响了一些影视集团在新媒体上投入了一定的电影经费,而网站视频的“视频点播”[10]模式也将为微电影的收益增添新的增长点。“视频点播”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环境所建立的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将转变视频网站现有的格局。

(二)观众收视行为的变化

用户收视习惯的变化及用户年轻化趋势是新媒体时代的两个重要特点。整合用户习惯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针对新媒体进行作品创作。这种环境下,互联网自制节目和微电影成为平台上最后欢迎的两类内容。其中微电影对影视产业的产能进行了释放,在带动原创导演力量的同时整合了更多的影视制作公司及明星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微电影的发展。

结束语

媒介时代进入跨媒体整合的“融媒时代”的今天,为微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在跨媒体整合的“融媒时代”之中,要找出微电影的发展空间,就要对一切媒介形式进行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微电影市场的优化配置。作为艺术产业的后起之秀,微电影价值链的关键在于不同媒介资源的配置,而微电影价值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也给电影传播效果带来了新的分析视角。

参考文献:

[1]白如琼.微电影营销模式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与前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9):47-49.

[2]马彦蛟.从微电影话语规则的现状看其发展与未来[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陈丹.网络时代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和发展[J].电影文学,2013(16):27-28.

[4]李辉.解析从微电影话语规则的现状看其发展与未来[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1):120-120.

[5]祁婧.“微”风正盛,微电影当道——浅析微电影现状及发展[J].电影评介,2013(3):35-36.

[6]王艳丽.浅谈微电影在中国目前形势下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5(4):82-82.

[7]任慧敏.浅析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华章,2014(25):115-115.

[8]张辉德.后危机时代报业的跨媒体整合研究[J].新闻界,2012(6):64-68.

[9]徐迎华.跨媒体整合多方面共赢——以"百年交行·江西新去处"搜新大行动为例[J].声屏世界,2010(3):52-53.

[10]鲍璐茜.网络聊天工具与传统纸媒跨媒体整合初探[D].浙江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微电影互联网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