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材中的朗读教学
2017-09-27齐鸣
齐鸣
摘要: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需环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着“多讲少读,时间不足”,“目的不明,形式不当”,“指导无方,效果不佳”等问题。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朗读教学理论的知识基础,提升对朗读教学意义的认识,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语文 教材 朗读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要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关键的一环就是诵读。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主题、意境、内涵,具有极大的作用。只有通过熟读深思才能悟出文章的真谛。在这里就语文教材中的朗读教学谈点儿个人的看法。
一、以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
用多媒体展示与汉语言优美文章意境相近的画面、音乐等手段,使学生通过其中的画面,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名家的配乐诗朗诵,央视的动物世界解说等,体会文章的意境,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文章、诗歌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语文文章以及诗歌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朗读汉语文章及诗歌的兴趣。
二、利用活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诵读兴趣,平时组织“课前三分钟文章朗诵”,“文章段落默写比赛”、
“汉语知识、古诗词知识竞赛”、“作文中引用优美的文句、古诗比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把握方法,教师范读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我们的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等特点。要想感知汉语言文章中的形象、理解文章中的内容,领悟文章中的情感。因此,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有节奏、带感情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汉语言中的美感。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多听范读录音磁带或教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的抑扬顿挫突出节奏,这一点在古诗中的表现特别明显。例如,教师可范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要反复诵读
在汉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如多听央视播音员的新闻片段,多听央视的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的解说等等,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感训练。训练的方式不能太单一,避免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厌倦情绪,且不宜采用过多的齐读方式。因为在齐读时,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很容易出现语速过快,语调失当等毛病。因此应以个别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最后达到读得声情并茂的效果。通过诵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感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五、多诵读古诗歌和教材之外的好文章
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瑰宝。诗歌的语言又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因此,要理解诗歌语言,就必须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才会进一步地理解诗歌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了解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从整体上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抑扬顿挫,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是我们品味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这也能促进我们提高对现代汉语文章的理解能力。
六、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与培养历史情结相结合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诗歌,都有其相应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是人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顽强前进的力量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本身并不觉得枯燥,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个短小的历史片断都会让学生们觉得精神一振。如我们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在了解历史背景同时,配合flash画面,朗诵者的声调语气应该是低沉而充满感情的声音让所有的人一下子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在这种情境中,甚至无需老师多做解说,这是文史交叉的魅力。
七、实施朗读教学的效果和反思
在朗读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处理,决定着朗读教学的成败:首先,要给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思考。我们要尽量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来感悟、体會作者的情感,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感受,发现并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完善的发展。其次,朗读后,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通过对话和讨论,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 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可以围绕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一边读,一边展开对话和讨论。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师生在反复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再次,朗读教学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要让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养成诵读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文章的诵读欣赏,是要通过已经定型的语言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感受、思想和感情,探知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高我们鉴赏文章及诗歌的能力。在反复地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美文美句,从整体上感悟汉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并提高鉴赏汉语言文章及古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乔湘凌.情由读中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