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下的《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017-09-27黄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黄帝内经

黄瑜

摘要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位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关联理论认为文化负载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译的,因为它所寻求的是最佳关联和足够的语境效果。本文试图将这种翻译策略用于研究《黄帝内经》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传达原文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又要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实现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 《黄帝内经》 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一、引言

作为语用学翻译理论模式的关联理论受到翻译界的重视,成为语用学新的研究热点。国内一些英语研究者和翻译研究者也已经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的实践中。本文拟运用关联理论来探讨《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二、关联理论及关联理论翻译观

关联理论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Sperber 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在其著作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提出。他们认为他们认为话语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动态阐释和认知过程而非静态的解码过程,是一种语内或语际的阐释活动,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交际行为。因此,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而翻译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而两者有很好的兼容性。德国学者Gutt在其博士论文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中将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移植到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翻译实践并丰富了翻译理论。该理论视翻译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是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的互動过程和两轮的交际活动。因此,好的文本或译文要向读者提供最佳的内在关联性。为了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呈现最佳关联性。把关联语境理论应用到《内经》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中,对研究中医翻译策略,推进中医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关联理论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文化负载词,根据性质主要分为人名类文化负载词、中医名词术语类文化负载词、中医相关哲学概念类文化负载词等。

(一) 人名类文化负载词

《黄帝内经》共八十一篇,分为《素问》和《灵枢》,每一篇都通过黄帝和其臣子岐

伯、雷公、少俞和鬼俞区等人对话的形式探讨医学医理。因此,在《内经》全文中多次出现人名,而且由于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很多人名都有一定的典故和背景,其英译值得注意。如:

例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耳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Huangdi, or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intelligent. He was eloquent from childhood. He behaved righteously when he was young. In his youth, he was honest, sincere and wise. When growing up, he became the Emperor.

在本例中,译者使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处理“黄帝”译名。用直译的方法可以减少读者的理解困难,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译文更接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期待,更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但译者又同时采用音译法,表明“黄帝”一词内涵丰富,远非“yellow emperor”可以表达。另外,译者在第一篇文后进行了注释,详尽地介绍了“黄帝”一词的由来和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西方读者对这一词的认知。

(二) 中医名词术语类文化负载词

《内经》中多处阐述医理,在中医核心理论当中有很多基本概念类文化负载词,如:肾气、天癸、五脏六腑、阳气、神等等。这些词源于独特的中医文化和中医理论体系,因此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对英语,在英译时多用音译加注或意译的方法。

例2: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Rage disturbs Yangqi and drives Qi and blood to stagnat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eventually resulting in Bojue.

Endnotes:Bojue(薄厥)means syncope caused by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due to rage.

“薄厥”是病名,是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症,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医的“脑溢血”。不同于西医在微观层面对其症状进行定义,中医病名着重强调的是人在宏观上作为整体晕厥的现象,以及气血上逆的病因。如果使用西医的对应术语进行翻译,译语读者将无法了解这一中医术语特色。译文中采用音译加尾注的方法保留了源于文化内涵,丰富了读者对中医术语文化内涵的了解。

(三) 中医相关哲学概念类文化负载词

在传统哲学影响下,《内经》所体现的中医基础理论包含了很多哲学词汇,如阴阳、五行、道等。与中医名词术语类文化负载词相似,这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语。译者多用音译加意译副名的方法保留此类词汇的文化内涵。

例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旦盟,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The sages in ancient times who knew the Dao (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 followed.[the rules of]Yin and Yang and adjusted Shushu (the ways to cultivate health).They were moderate in eating and drinking,regular in working and resting,avoiding any overstrain.That is why they could maintain a desirable harmony between the Shen (mind or spirit)and the body, enjoying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

“道”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道德经》中最初指万物的本源,或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如“天之道”、“人之道"等,后又提出“道”就是“气"。在此处,“道”则指的是养生的道理。译者将其音译为Dao,向译入语读者表明这一词有丰富内涵,有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同时加以意译的“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为辅,扫清读者的阅读障碍,实现交际意图,与原文传达的语境假设最为关联。

四、结语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 分析了 《黄帝内经》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充分考虑了原文语境和读者的认知环境, 以有利于西方读者认知的方式成功地将中医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译文多采用音译加注或音译加意译的策略,既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心理,同时又竭力传达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丰富内涵,拓宽读者对中医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Gutt, Ernest 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4-26

[2] 李照国.《黄帝内经 素问》[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 张璇 施蕴中.《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

[4] 王芳.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黄帝内经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