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
2017-09-27周蕴喆王玥乐
周蕴喆 王玥乐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产生及传播,其中重点介绍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产生的原因及传播规律,并从多方面探讨一下对于新媒体网络谣言的防范与应对机制以及大学生该怎么做。
关键词 新媒体;谣言;原因;防范机制
1新媒体谣言产生原因
谣言,自古就有,是指被广泛传播的并且缺乏真实性的信息。在口口相传时代,因为人们不能方便准确地储存还原信息,信息往往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表述和目的,其意义也发生扭曲,就产生了谣言。在微博、微信等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虽然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储存信息,但是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新技术让谣言变得更逼真,更具有欺骗性。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快,网状的传播方式以及受传者的非理性心理和网络的匿名性以及弱审查化更让新媒体成为了谣言的温床。
1.1我国传播学和新媒体文化相关教育不完善
我们对关于新媒体谣言的传播向大学生群体发放了200份问卷,经SPSS分析发现,相比没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大多数上过传播学课程的认为自己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谣言。这说明没有上过的学生比上过传播学相关课程的人更不容易分辨出谣言,也说明传播学的教育是有利于提高受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的。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数字教材、电子书包与数字课堂的教育方式,我国并不重视新媒体文化在教育上的投入,而传播学的教育一般只针对传播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在社会上的更广泛的普及教育做得是很不够的,这也导致了受众对谣言辨别的障碍和传播谣言的肆无忌惮。
1.2相关部门的信息不透明
庞勒认为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大而活跃,而且一个人、一件事、一件事故在群体的头脑中所唤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他们也不认为世界上还有做不到的事情。信息的不对称最容易引发这样的想象力,在一件事件发生后,一些部门或组织并没有及时公开共享信息,而是一味封锁消息,公众迫切希望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但是在官方平台找不到真相就寄希望于网络,对真相的渴望会促使群体根据知道的仅有的信息“推断”出一个他们认为的“真相”。例如,2014年马航MH370飞机失联,当时各情况并不明朗,但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和马来西亚政府一直采取暖昧态度,很多信息并没有及时公开,导致当时网络上有很多关于“马航是穿越了”“马航失联是因为恐怖劫持”甚至“因为军方轰炸”的传言,并且持续发酵,引起了公眾恐慌,也引发了对马航的不满。所以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公开透明信息是极有必要的。
1.3受众的从众心理和识别谣言的能力差
“谣言止于智者”,现在的受众虽然不再是头脑空白的“乌合之众”,但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让他们发表言论不再慎重,而且在群体中个人往往很难保持“智者”。古斯塔夫·庞勒认为“群体在智力上是低于个人的”,按他的评价,进入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所以当一个信息发布出来的时候,从众心理会导致受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从而产生一些个体或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再者,新媒体用户的门槛低下,在教育程度和素质上良莠不齐,往往对于涉及一些专业知识甚至常识的谣言缺乏识别能力。例如,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碘盐能防止核辐射”的谣言在微信等新媒体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当时国内民众疯狂抢盐,造成混乱。一方面受众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办法辨别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一方面看到别人疯狂购盐,从众心理也让受众失去判断能力跟风抢盐。
1.4谣言制造者的某种情感和利益目的
首先,经SPSS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人制造谣言的目的都与经济利益有关。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相比于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更加自由开放,很多人都想通过网络成名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有许多微博大V和“意见领袖”会为付费方的某种目的传播或虚假或片面或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从而收取费用。其次,数据显示,情感也是一大因素,在面临社会转型的我国,民众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转化成为对现实和社会的不满和愤怒,有匿名性的新媒体成了发泄这种情绪的最好平台,甚至有人会恶意攻击党和国家。
1.5媒体的不负责任和媒介从业人员的不专业加剧了谣言传播
在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起着引导舆论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得知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名人和媒体发布的信息。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现在的媒体往往更在意信息的热度而忽略了内容,甚至为此捏造新闻。再者,因为很多新媒体账号的运营者专业度不够,很多信息往往不加辨认就进行传播,或者是在理解编辑文字时断章取义表意不明,从而产生谣言。
2新媒体谣言的防控机制
2.1完善立法是遏制新媒体谣言的根本
目前我国关于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所以有必要立法明确解释谣言的概念,坚持依法治理谣言;严格各项监管机制,加大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加大制谣造谣的犯罪成本。这不但可以对谣言的传播起到强有力的解释作用,也可以预警民众制谣造谣的后果,对谣言传播从根源上起到遏制作用。完善网络实名制的治理也可以让谣言制造和传播者有所忌惮,也利于追溯责任。
2.2信息公开透明
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细数过去所遇到的谣言大多都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公开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信息传播的模糊性,缓解了信息供小于求的问题。如果信息能做到完全公开透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众的猜测和不满以及对于事件缘由的好奇心,也减少了谣言传播的机会。
2.3媒体要增强对新媒体人才专业化的培养
媒体要从自身做起,加强新闻工作人员的新闻素养,完善信息传播媒介,当谣言发生时要利用新媒体传播快的优势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规避谣言长时间发酵。新媒体应该与传统媒体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互相学习。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升专业素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2.4加强关于新媒体的教育普及。提升网络用户的新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学会怎样做一个新媒体人已经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素养,社会应该做好这方面的教育普及,帮助网络用户普及网络法制观念,增强自我自律自觉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们的知识和道德素质,理性使用新媒体。看到一则重要信息不能毫无理由地相信,首先要辨别真假,可利用常识判断或者查看信息源。不论是社会政府还是民众都自觉抵制谣言,为创造一个干净绿色的网络环境出一份力。
(附:本文所有结论均来源于SPSS数据分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