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的天平不再失衡基于“新二胎”政策的学生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探知

2017-09-27张璐彦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家庭教育

张璐彦

【摘要】 新二胎政策实施后,许多父母筹划着再要第二个孩子,许多孩子也因此结束了独生子女的生活。主角地位的改变,给这些家庭中的长子长女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冲击。本文综述了新二胎家庭中长子长女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以及造成心理黑暗期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家庭辅导措施:关注情感,让心灵敞开;实践体验,让角色融入;营造氛围,让爱意流淌。希望能给新二胎家庭的父母带来启示。

【关键词】 非独生子女 心理波动 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社会结构的老龄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开放生育政策的实施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二胎”,以高频率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经过若干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教育面对的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生育政策的松动,如今的班级中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例在逐年上升。晋升二胎的家庭,往往沉浸在新生命的关注和忙碌中,容易忽视第一个孩子的存在和情绪。家庭中新添一个小成员,对第一个孩子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们大多认为由于弟弟妹妹的到来,父母对自己的爱减少很多,因此产生恐慌、失衡、不适应的心理,造成学习生活的障碍。如果这个时候,对第一个孩子的关注和疏导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偏差,长时间的内心波动和失衡,会使大孩子长期处于心理黑暗期。

随着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二胎家庭还将进一步增多。面对二胎家庭中长子长女易现心理问题的现状,我们需要共同探讨针对性的家庭辅导措施。

一.心理波动的具体表现

不少家中新添了一名小成员的学生,与没有升级为“小哥哥”、“小姐姐”前相比,行为和心理上的表现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

注意力分散——上课的专注程度不比以前,常常分神,眼睛游离的次数比较频繁。

学习下降——学习成绩方面,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即使成绩偶尔上来了,也不稳定。

兴趣降低——整个人的状态不如之前积极向上,动力不足。对事物的兴趣不强烈,在乎指数低。

情绪不定——行为上表现与之前异常。或骚动不安,在人群中显眼地活跃;或沉默寡言,不大爱和人说话,常常独处。

行为退化——原本已经学会自己吃饭,却要求父母喂饭,甚至要求用奶瓶;已经不再尿床的孩子,如今又开始尿床了。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意味着家中每位成员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

二.心理波动的形成原因

(一)自我中心地位的改变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生活的一切都围绕这个中心转。这种养尊处优的安逸感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在他的心里早就根深蒂固,不可改变。

随着新成员的到来,中心地位明显改变。虽然都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出生的那个更需要照顾,再加之老来得子的特殊情结,第一个孩子懵懂培养要在第二个孩子身上得到弥补等心理,家庭的重心一下子就转移了。

地位的急剧下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和落寞感,甚至产生一种极不稳定的焦灼感。缺乏安全感,有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问题可能会随之产生。

(二)被要求长大

之前家中就一个孩子,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自理能力也比较差。但新成员的到来,让父母的家庭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对于第一个已经有点长大的孩子,父母会自然减少照顾的精力。我们经常还会看到第一个孩子会快速戴上“你是哥哥姐姐,应该懂事一点,应该谦让一点!”的高帽。这些原本集宠爱于一身孩子,一夜間,被父母要求快速长大,长成不要再让父母操心的独立自主的乖孩子。而急速长成的,往往因为缺少了一些环节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三)占有权减少

当今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比较高,对于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多养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原来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对要降低。原来张口就能满足的吃的、玩的就不那么轻易能得到了。而有好吃的,好玩的,也要先让给弟弟妹妹,原有享受权利的减少,必定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一个人的出生次序往往会对他的性格有影响,他就此发展出一套出生次序与性格关系的理论,在神经质因子上,家庭中长子长女最易焦虑与紧张。出生顺序也是影响亲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在同一个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独生子女原有的优势,在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之后,反而变成了引发心理问题的温床。父母如果忙碌在新成员时顾此失彼,老师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中未细心观察,那么这些二胎中的年长孩子会经历较长的心理黑暗时期。

三.心理调整的有效辅导

怎样帮助这些当了哥哥姐姐的孩子尽快走出心理黑暗时期?学校心理辅导室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及时联系这些孩子的家长,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性格。

(一)关注情感,让心灵敞开

父母要考量自身的情感品质,以及对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认知这样才能与孩子展开真诚的交流。同一血脉,共同的问题,奠定了坦诚交流的心理基础。

生命情感论者认为,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良好的生命情感应该是使个体生命向世界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姿态,个体乐于与周遭世界进行活泼丰富的交流,使个体在与世界交流中充满感动,这些都是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基础。

1.感受新生命带来的欣喜

世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因此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是上天给家庭的最隆重的礼物,这个礼物给大家都带来了开心。宝宝的哭声、笑声都是世上最美妙的音符,细细地听,用心地感受,会让大家觉得虽然忙碌,却苦中有乐。引导孩子看宝宝一天天的变化,和他一起回忆,他小时候有意思的事情。看宝宝的成长,就像看自己小时候的样子,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等宝宝长大了,孩子还可以跟宝宝回忆这些事,那又是多有意思的事。这些愉悦感觉是需要父母为孩子提炼的。endprint

2.共同期待新生命的成长

宝宝会慢慢长大,学会说话、走路。再大些,会和大的孩子一起玩,家里多个玩伴,那是多幸福的事啊!最重要,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亲兄妹,有扯不断的血缘关系。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每个人都是这样成长的,父母虽然养大孩子很辛苦,看到孩子成长却很欣慰、自豪。如果大孩子能给小宝宝以哥哥姐姐的关怀,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欣慰与自豪。

感受欣喜,共同期待,建立在双方同有的情感、心理基础上,能使孩子在父母的交谈中达到对自我生命的回眸关照,对自我生命状态乃至他者生命进行积极探询、品悟,从而增进个体的生命情感体验。理解了父母,自然少了一份不安,多了一份对新宝宝的疼爱。

(二)实践体验,让角色融入

教育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父母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第一个孩子,注意在忙出生孩子的同时关注大孩子,切实把无暇的爱转化为发现和挖掘孩子独特价值的透析能力,转化成为促使孩子获得主动适应改变健康发展的推动力,转化为建立新型家庭关系的感染力,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鼓励对话,树立孩子全新心理运行机制。

1.体会艰辛

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是一件极为神圣和艰难的事,父母要为此做许多准备。可以跟孩子一起回忆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准备?怀宝宝的妈妈吃过哪些苦?妈妈辛苦怀宝宝,孩子是如何懂事,不让妈妈操心的?

这些回忆,是有父母、孩子和未出生的那个宝宝一起勾画的。

2.实践感悟

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在妈妈忙碌的时候,帮妈妈找小宝宝换洗的衣服。父母及时地肯定鼓励,并投以赞许的目光,会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在实践体悟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微妙,也为自己能托起生命之重而倍感骄傲。

(三)营造氛围,让爱意流淌

爱,是所有心理疏导的灵魂所在。家,更是爱的灵魂基地。爱,意味着理解、尊重、关怀、支持、鼓舞、召唤等。虽然家里多了个成员,父母的照顾第一个孩子的精力有所减少,但对孩子的爱可以无限扩大化。父母可以试图用这些方式,向孩子传达自己一如既往的爱:

1.亲热的肢体语言

孩子最初对小宝宝的嫉妒一般来源于父母一直把小宝宝捧在手心里,完全忽视了他的感受。所以,作为父母,每天要给大孩子以类似小宝宝的亲热动作。花不上父母几分钟的亲热动作,在这特殊时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依然很爱自己,只是小宝宝幼小,更需要照顾。那么孩子的失落感就会少许多。

2.亲切的语言关怀

十岁左右的孩子,眼见自己 的地位不保,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是正常的,他们比我们成人更需要有足够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包容和关爱大孩子。在照顾小宝宝的同时,要多關心大孩子,孩子是很容易满足和快乐的,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他的心理郁结就通了。

3.无声的心灵交流

心身疲惫的父母,可以在一天忙碌之后,在孩子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在静静的夜里,给无暇说上多少话的大孩子写写心里话。说说自己的愧疚,说说自己的烦恼。当孩子上学路上,看到父母深夜写下的话语,他们的不快马上会化为理解和支持。

4.温馨的家庭活动

给大孩子一个相机,拍拍宝宝与自己,拍拍忙碌的爸爸妈妈。给孩子一支笔,画画宝宝的哭和笑,宝宝的傻样和可爱样。把大孩子的这些作品都张贴在家里,向来访的朋友介绍,让大家都羡慕宝宝有这么有心的哥哥(姐姐)。周末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到美丽的公园散步、放风筝,让平日忙碌的空气在大自然中蒸发。更可以偶尔请长辈或朋友照看一下宝宝,带大孩子独享几小时的快乐时光。

相比于父母,有时候老师的入情入理,更能引导孩子思想的变化。笔者曾经很多次地将一个孩子描写他弟弟的作文作为范文读给班上的孩子听。文中的弟弟,是他学习时的捣蛋破坏王,也把爸爸妈妈弄得团团转,可字里行间却看得出他对弟弟的疼爱。于是笔者读完后赞美了这位伟大的哥哥,很多独生的学生听了几次后,都羡慕他有那么可爱的弟弟,而他听了心里也特美。

老师的有意无意的引导,会打消孩子之前的种种顾虑和不快,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新角色,在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同后,更消除了他的种种担心。这样更利于他快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胞竞争”,说的就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当第二个孩子降临时,势必会给第一个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危机,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别忽略了大孩子的心理感受,别忘了给这些孩子一些别样的关注和温暖,尤其是父母需要平衡爱的天平,让他们顺利度过角色转换期。

参考文献:

[1]李雪荣.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家庭教育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