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自主探究平台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017-09-27刘长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长方体面积情境

刘长根

摘要: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健词:自主探究;有效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构建知识。这就要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2013年5年,本人主持了由福建省电教馆批复立项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在课题实验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构建自主探究平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例谈自已的一些做法。

一、 营造和谐氛围,培养探究意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的交流,而且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鼓励探究、提倡质疑、重视实践,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

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教师用课件展示学生春游的生活情境:40人乘车去春游,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限乘客12人,每辆租金120元;另一种车限乘客18人,每辆租金160元。比一比,哪种方案最省钱?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得出4种不同的租车方案:

方案1:租3辆大车 160×3=480元

方案2:租4辆小车 120×4=480元

方案3:租2辆大车和1辆小车 160×2+120=440元

方案4 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 160+120×2=400元

二、挖掘教材内容,诱发探究欲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来自于身边熟悉的情景。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學生活化。

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入手,通过描述有意义的节日,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年、月、日,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引导学生观察日历,找出“小秘密”,进一步感受年、月、日的关系,认识30天、31天的月份各是哪几个月,二月份是多少天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年月日在现实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在年历中圈出自已的生日、家人的生日、自已喜欢的日子等,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年、月、日与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现实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在不断的感受与体验中丰富了已有经验,正确地认识了“年、月、日”的相关概念。

三、巧用视频课件,拓宽探究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把网络引入课堂,不仅改变了以住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

在教学《货比三家——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货比三家”的现实生活情境——第一家奇奇文具商品信息:铅笔盒每个4.90元,笔擦每块2.63元,直尺每把2.50元;第二家丁丁文具商品信息:笔擦每块2.36元,书包每个8.20元,铅笔盒每个5.10元;第三商店豆豆文具商品信息:书包每个8.50元,笔擦每块2.65元,铅笔盒每个3.05元。问: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呢?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丰富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索中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新的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

四、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买玻璃的生活场景,通过收费时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总结知识的过程之中。课堂中通过学生亲自触摸身边的面、感知面的特点,从而感知面积的意义;通过利用观察、比较、重合、折叠、数格等不同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发现常用的面积单位……学生在一次次饶有兴趣的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中学习新知,获取新知。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自已测量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象、截取相应大小的正方形、找一找生活中的实物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面积和面积单位,体验数学与生活中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森林旅游”这节实践活动课时,教师创设了旅游的情境,按照旅游的顺序依次出现:坐车、用餐,再直接用列表格的方法找出所有方案、选择最合理的方案;租车问题,在这个环节我直接引导学生思考:要最省钱,设计方案时要考虑什么?(空位要尽可能的少,尽可能安排大车,因为大车便宜),在学生了解寻找最优方案的思路后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寻找最便宜的方案,不要求一定列出所有方案,这样因人而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在租车、用餐活动中,体会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乐学情感。endprint

五、引导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拥有主动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买玻璃的生活场景,通过收费时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总结知识的过程之中。课堂中通过学生亲自触摸身边的面、感知面的特点,从而感知面积的意义;通过利用观察、比较、重合、折叠、数格等不同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发现常用的面积单位……学生在一次次饶有兴趣的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中学习新知,获取新知。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自已测量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象、截取相应大小的正方形、找一找生活中的实物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面积和面积单位,体验数学与生活中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六、重视实践运用,体验探究乐趣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也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实践、交流,在多彩的生活应用中感受数学价值,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形活动课《纸箱的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用“3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拼法?并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得出三种拼法:

①、把三个长方体叠起来,得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9分米的长方体;

②、把三个长方体横着摆得一个长1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

③、把三个长方体纵着摆得一个长5分米、宽12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

接着,让学生为某公司设计一种新规格的硬纸箱——正好能装下24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你能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吗?让学生自已为公司设计方案,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教学境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活动之中。在整个设计活动中,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自去实践,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探索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创造、再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的平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舞台,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方体面积情境
拆拼长方体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面积最少的国家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表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