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索
2017-09-27朱芳
朱芳
【摘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有幼儿会问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是心智发育的初始阶段,对外界充满了浓烈的好奇心。如何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当前社会各阶层相当重视的社会话题,如何有效的把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到幼儿园的教学当中来,让幼儿在生活学习当中不断的学到各种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当前幼儿教育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在教育幼儿思想道德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对科学文化的培养也至关重要[1] 。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3
在培养好幼儿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加大对幼儿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也是当前一个较为重要的社会热点话题,幼儿园在日常的教学當中,涉及的层面相当的广泛,如何培养幼儿在生活当中,实践认识当中和自我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怎样让科学教育在幼儿的学习当中显现出来,让科学成为幼儿教育、生活学习的一个部分,是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正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强化幼儿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生活中科学认识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工作。
一、构造浓厚科学的生活环境
环境对幼儿成长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意识。如何在环境中这个大的范围里面给幼儿传递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构建浓厚的科学环境,对幼儿取到隐性的教育。
1、建立科学宣传栏
在幼儿生活场所,通过选取比较简单的科普知识、幼儿经常询问到的简单问题,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加工制作,在相关的宣传栏目上面展现出来,让幼儿耳濡目染,在科学知识的隐性教育的熏陶下,幼儿能够明白简单的科普知识。
2、构建科学实验室
教师或者家长在回答幼儿多提出来的问题时,都是相对间接的回答,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也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认知程度上。另一方面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外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产生了浓烈的求知欲望,对此,家长好教师对其问题的解决,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操作和实验的场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为幼儿提供一系列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引导帮助幼儿对光有到少种颜色,声音生如何发生、植物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只有在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相应的答案和了解[2] 。
3、组建自然科学区
大自然是一部广泛的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建立相应的自然科学模拟文化区,让幼儿的生活和自然紧密相连,让幼儿参与到文化区的管理当中来,如:给植物浇水、动物喂食,观察植物生长等试验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作业当中,感受自我发现的问题并自我解决的喜悦。生活中小孩子遇到各种困难的同时,不要随意的立马帮其解决,二是要进行相关的引导让小孩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也可以让孩子有独立思考问题空间,把科学内容生活化,如“手电筒为什么不亮”的科学活动中,给孩子相不同型号的电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有的小孩在吧电池装反了手电筒没亮,有的是电池型号不匹配,电池不亮。在此过程当中,不要急于告诉小孩子答案,而是应该不断的对其进行鼓励,通国小孩子的反复操作,发现解决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刻。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小孩子自己去研究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改变教学模式,让幼儿和孩子之间相互的协作解决问题[3] 。
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不仅是局限在课堂教师里面,提高培养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方法多样。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放在大自然的实践当中实践,比如:让幼儿感受花为什么有着芳香的气息?不同种类的花为什么气味不一样?教师在总结幼儿对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帮助幼儿一起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的吸取新知识。不但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也能够提升幼儿的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三、结束语
如何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文化教育,实现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方法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创新出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对科学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科学源自于生活,生活是也幼儿发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基础来源,幼儿只有通过自身的各种努力和相关的客观帮助,才能真正的获取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在基于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幼儿才能对客观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不断幼儿部断不断探索求知的欲望。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组建相关的科学知识实验室,引导幼儿不断探求新问题的欲望,把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力综合的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去,就能够领略科学所带来的魅力。
五、参考文献
[1] 章菊英.浅议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36):45-48.
[2] 杨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策略[J].时代教育,2014,(12):296-297.
[3] 顾朝霞.浅谈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思考[J].新课程·上旬,2013,(8):57-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