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能力,奠定数学基础
2017-09-27梁雪
梁雪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36-02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说起计算题来,有的同学会觉得很难,考试中更是经常出现错误,成绩总是上不去,所以心中不免有些着急,久而久之,一碰到计算题就头疼。相反有一些同学做起计算题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极少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计算题出错的原因是同学们不会做吗?针对这些问题于是我一直在研究改进计算教学的方法,使计算教学有情有趣,精彩纷呈,努力提高學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我的教学中具体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呈现情境化、生活化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计算课让题目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直接从生活情境出发,创设一个充满生活情境的问题,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题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课时,我把书上给的情境改了一下,先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从问题中找到关于同分母分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如:①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共有几个苹果?②6角钱加上3角钱等于什么?③6元钱加上3角钱等于什么?(6和3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④5张桌子加4辆汽车,等于9……?(为什么不能相加?) 刚才问了四个问题,一个为什么,再加上老师这还没说出来的2道题,一共有7道题。刚才男生答对了2道,占这7题的几分之几?女生呢?2/7,3/7计数单位各是多少?它们各含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只有同类事物或单位相同的才能直接相加,而且也能引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二、方法探究多样化
在新课标下的口算教学,不能只停留于“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上”而要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上。在教学《两位数口算加减法》这一课时,我先出示64+25然后问学生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几种算法,接着我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让学生观察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在这一节课上改变了教师讲算理学生形成技能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经历,并发现计算方法多样化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体会算法。
三、学习体验自主化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于是我在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时,是这样做的首先问学生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接着出示信息,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学生读信息,然后问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了几个问题后,我说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出示: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出示问题后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观察两道算式有什么特点?完成笔算
板书:
160
× 30
4 800
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省略不写吗?
有的学生回答: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还有的学生回答: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接着我又问明明3×0=0,百位上却写8,为什么?……
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学得方法,积累经验形成技能,使学生被动的消极状态转向自主构建的积极状态,不再对枯燥无味的计算题厌烦。
四、计算过程要精准化
在改变教师的教的同时也时刻提醒学生们在平做题时不要马虎,在教育学生要认真时,我给学生讲了《漏掉一个“小数点”的悲剧》的故事,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于是我就教育学生,计算题能否做对关键是在于同学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明明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我们就能抄错,能把1写成2,把加法看成减法,如果,老师让同学们再重做一遍,同学们也能做对,不是吗?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班同学的计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我深知要使学生的计算百分之百准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还需要我今后继续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