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017-09-27田凤英
田凤英
【分类号】G633.6
内容摘要:
一 、注重算理讲解。在数学中不能单纯让学生掌握算法,更重要的是理解算理,以理促法,达到理法交融,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注重数量关系分析。把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种种联系与把分析数量关系与把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三、注重解题尝试。要把尝试解题一切过程展现出来,发展思维能力。
四、注重培养思维的能力。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再组织一次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一 、注重算理讲解
在小学教材中,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计算技能的先决条件,在数学中不能单纯让学生掌握算法,更重要的是理解算理,以理促法,达到理法交融,相互促进的作用。
例如:第二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让学生通过43-7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用小棒操作43-17计算过程,先摆4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从3根里面拿走7根,不够拿怎么办?启发学生从4捆中拿出1捆,拆散与原来散的3根小棒成13根,再在里面拿掉7根小棒;接着从4捆余下的3捆中去掉1捆的小棒,最后剩下26根小棒;紧接着引导学生说算理,“我是这样想的……”一步一步地表达计算过程;最后通过比较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种先讲理,再讲法,最后把理法讲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算,使学生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防止学生照猫画虎,机械模仿,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锻炼计算能力。
二、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应用题的条件与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总是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蔽地相互联系着,把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种种联系与把分析数量关系与把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例:小华和小明练习跳远,小华跳了96厘米,小明跳了86厘米,小华比小明多跳了多少厘米?
(1)先让学生解题,找出两个条件“小华跳了96厘米,小明跳了86厘米,”问题“小华比小明多跳多少厘米?”画出线段图。
(2)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推向已知,有序的思考问题;哪个数量和哪个数量相比?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小华比小明多跳多少厘米?
(3)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因为小华跳的96厘米与小明86厘米相比,小华跳的厘米数多,小明跳的厘米数少,“用小华跳的厘米数减去小明跳的厘米数”和“从小华跳的96厘米里减去与小明跳的同样多的厘米数的结果相同”,所以小华跳的厘米数减去小明跳的厘米数就是小华比小明多条的厘米数。得出数量关系式是:
小华跳的厘米数-小明跳的厘米数=小华比小明多跳的厘米数
96-86=10(cm)
这样能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分析、思考,使他的分析解答达到有序化,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使学生不断缩减自己的思维过程,迅速地接触问题的实质,正确选择算法,从而提高应用题的能力。
三、注重解题尝试。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新问题或较复杂题目时,不可能一下子都有现成的解题策略,因此要在尝试解题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部分教师在讲解习题时,只是直接把正确的解题方法展现给学生,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
例如“填数游戏”:把1-7七个数填在下图的圆圈中,使每排3个数及大圆周上3个数的和都是10。
先尝试:(1)1+7=2+6+3+5两头凑,这样中间填剩余数4,则和为12,不合题意。
(2)1+6=2+5+3+4,这样中间填剩余数7,则和为14,不合题意。
(3)2+7=3+6=4+5,中间填剩余数1,则和为10,符合提议。
又如何使大圆周上3个数的和也是10?1必须填在中间的圆圈上,其余6个数两两排列,通过计算尝试得出应把“2、3、5”填大圆周上。最后要求学生口述思考过程。
这种敢于暴露解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使学生能消除紧张感和畏难情绪,增强信心,积极参与解题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四、注重培养思维的能力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知识的获得并非 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组织一次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 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 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 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 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 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 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简言之,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智力活动,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維过程,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参与意识,这样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