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2017-09-27付淑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培养小学数学

付淑珍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小学数学教育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面对并且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科素养是学科的基本属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期,对其进行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培养其基本的学习思维,引起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数学学科素养对小学数学改革的意义,分析培养小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条件和因素,对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 学科素养 ; 培养 ; 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27-01

学科素养形成是针对学科建设和学生综合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以改变以教学为主、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在素质教育号召的影响下,将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学科素养培养,不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数学学科素养对小学数学改革的意义,分析培养小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条件和因素,对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学科素养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模式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教师需要接受并且适应这些变化;二是因为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教学改革仅仅是形式,并未和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没有进行准确定位,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等不能很好的把握,使教学改革的新形式无法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将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仔细研读相关理论知识,将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共同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小学数学的改革主体和目标均是学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单一的考试成绩逐渐轉化为综合素质,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有效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体现学科素养培养的意义。学生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抱有很大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立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小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内在与外在一起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一,学生需要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数学学科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方便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其二,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断探究,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逻辑性很强,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只有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勇于探究问题,才能形成较好的数学学科素养,提高其数学学习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学科素养培养的策略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实际情况,对小学生的心理变化、认知需求等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体系,将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

首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语文、英语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有语感的说法,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建立最初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世界的感知大多是通过直接思维或者是形象思维获得的,而且很难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获得感知能力的必经阶段是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从而对数学知识做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计算相比,感知不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客观认识获得的,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学生具备较好的感知能力,可以更好的分析数学问题,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得到更多的锻炼。

其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经常给学生讲到融会贯通的能力。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同等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都具有共性,且不会产生矛盾,所以,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共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引申到其他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跳跃性,培养其思维素质的过程中,要结合已获得的数学知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善于思考问题,并且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最后,提高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灵活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变通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打破常规,敢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数学教学可指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分析相关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还能够克服其惰性思维,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分析解决问题时,我们会采用分析综合法即将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试着让小学生采用分析综合法解决问题,可初步提高其变通思维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初期要建立基本的数学意识,使其对数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然后再逐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时,要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征,合理安排数学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军伟.加强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4(5).

[2]彭良春.浅议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19).

[3]宋文学.浅谈小学数学学科中对学生的人格培养[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培养小学数学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