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果街上的小屋》

2017-09-27赵倩玉刘治中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童年隐喻

赵倩玉++刘治中

【摘要】自莱考夫与约翰逊所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研究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认知视角下的隐喻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模式,是人类认识与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诸多体现,本文试对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进行隐喻修辞文本分析,指出隐喻表达与人类童年思维之密切关系。

关键词:芒果街;童年;隐喻

【中图分类号】I712.074

今天人们所认识的隐喻已经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纯粹的修辞格,而是人类解释世界和经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在面对陌生经验的时候,人们会使用其他领域的经验来对其进行解释。希腊语中的 “meta”意谓“跨越”, “phor”意谓“运送”,将某物运过去,所以隐喻就是将一物视为另一物,用一种经验来解释另一种经验。在《隐喻极与转喻极》一文中,罗曼·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传播意义的基本模式”[1],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则指出,在认知视角下隐喻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修辞手段的作用,而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

1. 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的隐喻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该书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隐喻中生活与思考,“对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机制或华丽的修辞手法——常出现在特殊的场合而非日常用语中。……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能活得非常好。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此相反,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都包含了隐喻。从思考和行动方面来说,我们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2]

我们经常对人生进行隐喻的表达,“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如旅途”等等,这是因为科学和逻辑的语言到目前为止无法把握“人生”这一概念,它只能属于文学修辞语言的领域,我们利用“梦”、“戏”、“旅途”这些已知的概念以及它们与“人生”之间的相似性开展对后者的认知活动。如果没有隐喻,实在是难以想象人类将如何认识自己。可以说,隐喻代表着人类的童年,是一切认识的开始并内化为集体无意识不断引导、影响着成年的思想。作为一种更为高级的认知方式,现代哲学语言很少使用隐喻,而是采用极致的抽象思维进行逻辑论证。但是早期哲学同样离不开隐喻的辅助,如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现代哲学之所以能够逐渐疏离隐喻,恰恰得益于人们早期从隐喻中所获取的丰富知识,正是历史积累下来的无数隐喻与认知图式的转换成就了哲学语言的抽象。

2.《芒果街上的小屋》:童年的隐喻

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清新明朗的作品,因其语言纯净优美而被稱为“诗小说”。小说于1984年出版后广受好评并于次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图书奖。同时,小说出版以来引起国内外批评界的极大关注,批评家们大多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叙事学、成长主题等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芒果街上的小屋》由44章构成,每一章都类似一首呓语般的小诗,其“诗小说”的特质与孩童隐喻的言说方式是分不开的。小说选择了生活在芒果街上的一个普通小女孩作为叙述者,通过孩童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匮乏,孩童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隐喻的,在描述世界和其中的各种经验的时候,他们习惯于回归自己所熟悉的经验域去寻找相似的喻体。例如《头发》一章中的“鼾声、雨声,还有妈妈那闻起来像面包的头发”。对于语言能力完备的成年人来讲,气味通常是用形容词来修饰的,比如“臭味”、“香味”,但是儿童只能去寻找他所熟悉的经验来形容这些味道,例如闻起来像“花”、像“猪”等。这里把妈妈头发的味道比作像“面包”,不仅用熟悉的“面包”味道成功映射了妈妈的头发,而且这个比喻蕴含了母性的柔情与至爱可亲,达到了描述性语言所无法企及的效果。《大流士和云》一章中的“你永远不能拥有太多的天空,……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3]这里“天空”是一个隐喻,从逻辑上来讲,再多的忧伤也不可能大过天空的无限,自然不会出现“天空不够”这样的结果。天空在这里隐喻着来自自然的慰藉,我们的经验不足以表达这种慰藉,只能借助于仰望天空这个动作的内涵来加以解释。

类似以上两例的修辞运用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可谓比比皆是,整部小说就是一个隐喻的文本。从隐喻作为一种经验域投射向另一经验域的基本认知方式这一点来看,《还有……》一章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一章中三个孩子在给天上的云分类,两个大孩子开始区别哪些云是“积云(cumulus)”,哪些云是“雨云(nimbus)”,而年龄最小的Nenny则自始至终没有加入她们的对话,旁若无人自顾自地用自己熟悉的人名给天上的云一一命名,“Rita, Margie, Ernie, Anita, Stella…” 在这一章中两种思维模式的分歧是十分明显的,人类一旦开始使用“积云”、“雨云”这些描述性的科学语言,就渐渐离开了隐喻的世界,而对于Nenny来讲,她所命名的每一朵云都是与自己熟悉的人名相对应的隐喻。从这种对照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隐喻是具体的,缺乏概括的,但却充满诗意的灵动与想象,同时又是饱含深情的。

纵观整部小说,“芒果街”本身就是对人类童年和早期思维方式的隐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芒果街,它指向一个消逝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隐喻不是修辞手法、语言技巧,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认识与表达方式,它体现着我们童年的积淀,对未来的塑形,又夹杂着无比坚韧的回归的诉求。

参考文献

[1]乔国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莱考夫/约翰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何文忠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3]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芒果街上的小屋[M]. 潘帕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年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连环杀手爱德华·盖恩犯罪动机的成因探析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