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017-09-27刘杰
摘要:为将中学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理解的更加到位,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本文重读李清照的《一剪梅》,遵循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将从文本的三个方面——创作背景,词中除了篇末的名句外的几个小的细节及其全文的理解进行阐述。
关键词:创作背景;兰舟;雁字;教学
【分类号】I207.23
一、关于创作背景
本词系南宋词人李清照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在赵世杰的《古今女史》之中被称为“颇尽离别之情”[1],况周颐也曾经评价此词“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为佳”。[2]词中“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极具艺术魅力,想必没有较好的文学底蕴和生活体验不会写出这般语句。
青州十年,是两人幸福的十年。这十年里,随着蔡京等人退出历史舞台,赵明诚兄弟也开始重返仕途,本来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但李清照却不。据研究资料可知,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两人还未曾真正分开过,此次赵明诚重返仕途之后,夫妻二人分开生活,对于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除分别外,笔者认为还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在翻阅资料中了解到,李清照在其出嫁后第二年,“其父列入元祐党籍,共十七人,不得在京城任职,李格非名在第五,遂被降为京都提刑。”[3]后来其父被免职,惩处加码。“至于格非最后受到何种惩治、结局如何,史无明载。”[4]相反,她的公公赵挺之却得势。对此,李清照心急如焚。史料说她曾书信公公,求他出面保护自己的父亲,赵挺之是否同意史料未记载,但从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对赵挺之的回敬可知并没有营救。在京无依靠,失去了家门依托,对于刚出嫁的李清照来说打击不小。政治集团的厮杀肯定在她心中留下了烙印,美好的生活让她领略到什么叫政治的残酷。其二,在她的公公赵挺之去世后,赵明诚兄弟三人遭到蔡京诬陷,被罢官职,携家眷回青州老家,对于赵明诚来说略有失落,但对李清照来说却是因祸得福,在青州她与丈夫度过了少有的和美歲月。当赵明诚重返政治舞台之时,李清照不是欢庆,这其中除了“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外应该还有些许政治担忧在里面。
二、关于“兰舟”
词由“红藕香残玉簟秋”开始,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由室外之景到室内之景,点明了时间为残秋。后面提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月满西楼”,可以看出是夜晚,又回到室外。在很多教学中对此句翻译为“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残秋深夜,前面还写冷滑如玉的竹席,怎么就出门泛舟了?出门泛舟为何又要“轻解罗裳”?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矛盾的,老师和学生心里应该都有疑惑。
“兰舟”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曾提到,“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书本中对“兰舟”解释是用兰木做的船。对此,《历代名家词赏析》中解释为“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船的形态”[5],还有书上解释为换上更加宽松的衣服去登舟,实在是有点破坏词的意境。解释五花八门但没有将两者的关系、上下文联系说明白。
经查阅,还有一位学者的观点比较新奇,他说“兰舟”应该指“床榻”。 在古代用“兰”作为女子的闺房之说也是有的,有诗句“自有兰闺数十重”,在这里作为女子的闺房讲。细细想来较符合上下文的联系。室外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词人解衣欲睡,此时月满西楼,自己的夫君重返仕途,自己独守空房,词人心中不免泛起离愁、思念之情。在语境、动作及时空逻辑上更为恰当些。
三、关于“雁字”
在许多教案中发现,有些老师讲解时将其与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阅读的确是一种好方法。词中后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教材中解释为“雁字,指鸿雁飞行的队形,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在《声声慢》中,词人同样用了“雁”,写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雁字”却没有像《声声慢》中用“雁”呢?很多教案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单从字面上看“雁子”是指的大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文中解释的“雁字”却不同,不仅告诉了我们是大雁,还告诉了我们大雁飞行的形状是什么样子,意义比起用“雁子”更丰富。通过这首词我们也了解到,这是一首离情思夫词,词人思念自己的丈夫,联系上下文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言,理解为“人字”型更为恰切。
对比阅读自然是好,但是在对比时一定要到位。在对比中寻找异同,而不是泛泛的去对比学习。
四、关于全文
以上是对几个小的着眼点的探究,回到全文的角度在看。
品诗读词,抓住词眼,剖析意象来理解思想感情,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诗词拆碎,有时不能回到整体。
李清照的这首词很明显分为上下两片,作品通过“独上兰舟”“登楼望月”“花零水流”“两处闲愁”四个场景,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女主人的思夫情结。两片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情感,只不过是两种写法。上片是比较华丽矜持的,用“玉簟”形容光滑的竹席,“罗裳”形容女性的服饰,用“锦书”来美称书信,庄重典雅,切合闺中知识女性的身份,而另外一种是比较直白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无计可消除”,俗而工巧。
分析意象目的是通过意象来反观词人或是诗人表达的情感,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分析意象时应该注意上下两片,一种情感,两种写法。通过写法的讨论,让学生学习语言的使用,不管俗或是雅,都应该知道怎么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这也是语文技能目标中所呈现的,从字词识别到提取词义,到基本的阅读技能再到最后的高级阅读技能中的写作,诚如梁启超在《作文入门》的观点,在古文教学中渗透写作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课堂教学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直接关系。解读文本需要我们于无疑处质疑,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经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也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哪怕前人早已对这个问题有定论,我们也要咂摸一下。
参考文献:
[1][3][4]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5]高青:《轻解罗裳为哪般—再议李清照一剪梅之“兰舟”句》,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九期。
[6]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版。
[7]丁凤来:《唐宋词深度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刘杰(1992),女,山东泰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4级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