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新课

2017-09-27张玉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课导入生物教学初中

张玉红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 ; 生物教学 ; 新课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88-02

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比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教师对学生讨论不作正面回答,而要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出判断(先课外布置学生进行绿豆萌发试验,自己观察并作记录)。讲到蝙蝠发现和捕食飞虫之前,可提出这样的导言:根据科学观察发现,1只蝙蝠在15分钟内可以捕到220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由此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事实上它的眼睛不但很小,而且视力极差,那么它到底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三、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則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新闻导入法

从电视报刊上撷取有关的新闻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学习《细菌、真菌》时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经常引用新闻热点,能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设计好的导言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由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导入生物教学初中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