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诗词鉴

2017-09-27陈爱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1期
关键词:典故古诗文赏析

陈爱清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古诗词鉴赏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少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字、词、旬的水平上,很少对古诗词做进一步的赏析。有的教师虽然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但有时蜻蜒点水,有时只读不写,学生的感知总在一个朦胧的阶段,不能上升为明确、清晰的认识,因而对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形成无法落到实处。笔者在教学中领会到,要提高古诗词教学鉴赏水平,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从整体上去把握诗歌的情韵。多读、多感受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情韵并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读,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文辞美。读可以分为音读、意读、情读和悟读。音读就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形成初步的感知,同时注意停顿和节奏,这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

意讀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边读边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词句的含义,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诵读表演。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尤其是古诗词的美和意味,有很多只有在读时才能感受得到。同时也要读出古诗词的语气和语势,如果读不出语气和语势,就不能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在诗词文中的喜怒哀乐、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应读出惆怅、无奈和思乡之情;曹操的《观沧海》应读出豪壮、雄浑之情。

情读就是引导学生借助节奏、重音、语调和语速等手段,把自己体悟到的情感诵读出来。情读的过程必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构思意境画面,在想象的过程中呈现出诗词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读温庭筠的《忆江南》一词,在读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词所营造的画面,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那种渴盼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那种落魄的画面,从而更好地体悟词作的情感。又如盂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想象诗中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领会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镶嵌在诗里,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面,而宾主的欢笑和他们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读出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悟读就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读出古诗词的情感和韵律,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对古诗词产生新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学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只要他们觉得心中多了点什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认真晶读诗歌语言艺术.挖掘诗歌内涵

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方法。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由诵出、找出最能表现诗词情感的词句。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在班上交流合作,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在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景,从而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氛围中,然后让学生诵读,检查熟读情况,并让他们说说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诵读,合作探究,寻找这首曲中最能体现愁绪的关键词“枯、老、昏、小、流、古、瘦、断肠”等,一下子把读者带人深秋时节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深入作品的内部,从而理解曲作的内涵,掌握曲作的情感。

三、查阅资料.仔细分析诗歌典故

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赏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典故有高度概括性,同时还很含蓄,因此,只有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原意,体会作者如何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进而把握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分析用典就是明确古诗词中用了哪些典故,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分析典故的内涵,把握作者用典的意图。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盛赞了唐军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气概。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用典较多的古诗词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轻松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古诗文是文学的一块沃土,在这块沃土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当我们在这块沃土上耕耘时,读,理当达到滚瓜烂熟,脍炙人口之境;背,应达数十年不忘,刻骨亦铭心;品,有如喝不同年份的茅台,每品一次就有新的滋味;临,当感同身受体会作者抑或心旷神怡、抑或悲天悯人的情境;悟,就要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有爱月不残的情怀,就要有环境在变、时代在变,但精神、情感却亘古不变的顿悟;承,就是要在把握古诗文的精髓的同时,促进现代文学素养的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故古诗文赏析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闻鸡起舞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