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教学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
2017-09-27孙满意
孙满意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与整体心理特点,提出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手段来调节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促进
【分类号】G807.4
1.前言
高校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致使其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挫折和障碍,培养他们的信心,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2.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目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麻木冷漠、性格偏执、孤独怪僻、腼腆胆怯、优柔寡断、急躁易怒、缺乏信心、遇事紧张、自负逞强等症状。
3. 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分析
3.1 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疾病往往要比生理疾病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因此把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作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学校体育教育对稳定情绪的影响
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特征包括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或消除这种不良反应,感受运动时的愉悦感和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感等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3 学校体育教育对智力水平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主要表现在:1、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2、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3、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3.4 学校体育教育对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者较之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自尊,体质良好者倾向有更积极地自我概念。体育运动鼓励人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人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证明不是语言而是用活动。
3.5 学校体育教育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这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人与人间关系淡漠,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很多大学生孤独、压抑。而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 体育运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4.1 针对不同心理缺陷的大学生进行的体育运动
(1)孤独和怪僻
坚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性项目,这些集体性项目的锻炼,会帮助大学生慢慢的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腼腆和胆怯
参加游泳、溜冰、体操、攀岩、爬山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的克服害怕、摔倒、甚至于疼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可培养自信的心理特征。
(3)优柔寡断
应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贻误良机,遭到失败,久练能帮助增强果断的个性。
(4)急躁和易怒
此种心理缺陷应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些体育活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控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5)缺乏信心
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个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6)自负和逞强
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项目,如跳水、体操、马拉松等体育项目,也可找一些高水平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以不断地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训练内容要想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在 30 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2 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长期进行无氧运动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良好帮助,但因其运动强度大、时间短,对运动参与者要求较高,不利于普及。而有氧运动对运动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良好影响,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特点。因此,应在大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有氧运动。最常用的有氧运动方式为慢跑,其次还有游泳、自行车、滑雪、太极拳、健身操、攀岩、爬山、郊游、气功、快步走、各种球类活动以及现今最为流行的各式街舞等。
4.3 通过进行适量运动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明顯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
4.4 通过开展与体育交叉渗透的心理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5、结论
总之, 学校体育教育是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尽可能多的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訾中一.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实践与探索:316-317
[2]季红.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73):7-8
[3]郑巧玲.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9,9,3:96-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