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2017-09-27梁爽韩懿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梁爽+韩懿玢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以及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的课程实际做法,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教学模式。

关键词 建筑设计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01-4

建筑设计是各大学建筑院系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使学生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能独立地分析、解决设计问题,能够在毕业后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1 现今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建筑设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多数高校仍在沿袭以任务书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老师的下发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来进行绘图。对于前期的实地调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走马观花似得,这使得学生们不能深入的分析任务书的要点,但是为了完成课程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机械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模式虽然早已暴露出诸多的弊端也在试图改进但始终没有恰当的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措施。在建筑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缺少必要的灵活性与选择性,这样也形成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不强和学生学习自主性很差的局面。

2 针对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2.1 引入“师生互选”的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师生互选”的机制,就是把建筑设计课程分成三到五个专题小组分别进行教学,教师根据自身研究的专题制定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全权负责本小组的教学安排;学生通过对教师及其专题内容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小组。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逐步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也渐渐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双方形成一个和谐与默契的整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与提高教学效果。

2.2 运用“师生相互研讨”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与老师间有良好的沟通,能够很好的互动,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明白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往的建筑设计教学过多地强调了教师“教”的重要性,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在不断的修改自己的方案,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完全被打断,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不再适合当今的教学。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提倡采用师生相互研讨的教学模式。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通过学生主动的表达进行交流,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还可以以研讨的方式进行,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方案,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设计,在设计的最后阶段学生可以相互间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评价分析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而后将方案进行新一轮的修改和设计。最后阶段学生将自己的方案做最终陈述与演示,当场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把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当面予以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完整和固定的教学模式。这种开放式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3 推行“教学工作室”制度

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我领悟的主干课。尽管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可以用语言传授,但更多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手制作与领悟。教师的作用更应当侧重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设计道路,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的体会。该课程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要培养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就必须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与自由的环境。该环境不仅有利于同班、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的影响。“教学工作室”制度就是对三年级以上学生的建筑设计课程,打破原有按年级分班教学的状况,代之以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为基本教学单位。

这种教学制度最明显的优势体现于多年级的联合教学,每个工作室都会同時拥有多个年级的学生和导师,从三、四、五年级学生到研究生,不同年级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程度的设计工作。这样长期交流的结果,使低年级学生能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学到更有效的操作办法,高年级学生也能从低年级学生身上获得更有创意和大胆的想法,而组织整个工作室运转的教师,则可以省去很多重复性的知识讲授工作,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2.4 开展与其他高校联合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试验

多年来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是独立进行的,这种操作方式在其他专业中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但对于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肯定是一种遗憾。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进行联合毕业设计行动,这样不仅能加强不同院校的师生合作与交流,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通过其他高校与设计院参与的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使得学生们达到了共同分析与解决问题、经受锻炼的目的。学生通过全面的“实战”训练,使自己提前完成了社会转型,提高了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也是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教育。作为建筑学设计的理论课,建筑设计原理的改革发展方向应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紧密围绕课程的实践性,为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做好理论铺垫,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建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沃沃.重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4(2).

[2]王少飞,徐岩.营造体验——建筑学专业二年级教学实践课初探[A].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6.

[3]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M].陕西: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

[4]罗奇.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观察与思考[J].华中建筑,2011(11):161-1 6 4.

[5]郑皓.彭锐.全球化语境下的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研[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4)

作者简介

梁爽(1977-),女,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韩懿玢(1989-),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在读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