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与“读”的教学实践
2017-09-27刘昭义龚在碧
刘昭义 龚在碧
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思想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思维主攻”的现代教育观念,而网络,现代信息技术与“读、讲、议、练、评”的有机整合,更能体现卓越课堂教学的五关系思维,它是融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情感为一炉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教优学有事半功倍之效。
“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丰富多样的、活灵活现的教学资料,包括声像、图片、文字、地图、音乐等,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视听结合,扩大信息,开阔视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是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仍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激起“读”的兴趣。
1、播放音乐,“读”出氛围
如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抗日战争”一节时,先播放雄壮昂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学生跟唱产生共鸣,营造一种悲壮惨烈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氛围,把学生引入抗日战争的历史情境中。当学习到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时可播放《到敌人后方去》“到敌人后方去,把强盗赶出去”;发动群众进行全面抗战,播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看准了敌人把他消灭,冲啊,杀!”……把沉重的历史学习变成一部悲壮的音乐史诗,既使课堂张弛有序,又使学生记忆深刻,影响久远。
2、观看图表,“读”出感知
问题:从这幅漫画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释读,将学生引入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中:
这是五卅运动时的一幅漫画,上面写着“军阀与帝国主义压迫下的中国人民”。画面上反映了五卅运动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联合起来正在绞杀中国同胞的情景:图画上的重庆、广州、九江、上海等地,到处是被杀害者的头颅。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全国各地疯狂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罪行。
3、收看视频资料,“读”出感受
从影视中精心剪辑的北伐战争的一些片断,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思考: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北伐的主要对象?学生结合片断和教材阅“读”,容易归纳出其背景和对象,再以闪烁回旋的动画方式将其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控制的地区演示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上,以直观的动感方式刺激学生“读”图的兴趣,并进一步在“三·一八”惨案画面上以慢速打字效果出现诗人刘半农“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民赋大肆毒辣手,天半黄尘翻血花!”同时,配以哀怨低沉的音乐声,引导学生朗“读”此配乐诗,更加激起学生对军阀、列强的痛恨,产生与“时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鸣,兴趣盎然地继续阅“读”……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读”的重点、难点
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而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读”的内容,以强化感知,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综合分析,突出“读”的重点,突破“读”的难点。
如学习“西安事变”一节时,先播放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1)“一二·九”学生运动纪念活动;(2)张学良、杨虎诚与西北红军停战;(3)蒋介石抵西安督战;(4)张学良、杨虎诚与蒋介石多次不欢而散的会面,然后指导学生结合片断读教材前三部分內容,思考:“西安事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实学生在观看片断的过程中已经“读”出来了,因此很容易把握教材,归纳出“背景”,即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于是提醒学生在“读”电影片断时注意观察亲日派、亲英美派、中间派、中共等对解决西安事变的不同主张,然后播放相应片断:(1)张学良、杨虎诚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学生思考讨论:①张、杨为何不处决蒋介石?②宋、何同为国民党人,为何主张完全不同?③中共为何调停,希望和平解决?教师作适当分析补充,学生就容易弄清楚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随着难点的突破,本节内容另一重点问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就被激活,指导学生将教材相应内容“读”两遍,就迎刃而解了。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读”相整合的启示
现代信息技术与“读”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储存大量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如文字、图片、珍闻、轶事、趣闻、影视资料、音乐、录像等,通过剪辑的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一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发挥人机交互智能的优点,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集学生的视、听、触多感官作用于一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读、讲、议、练、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