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引导研究
2017-09-27张台坡蒋建平
张台坡 蒋建平
摘要 新的高考方案的实施,对中学教与学各方面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大量详细的调查,从各个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中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尽可能的归因分析,试图分析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及偏差,为进一步的高考改革提供一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以及为中学如何改进教学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本文对新旧高考方案进行对比,试图研究新的高考方案对中学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虽然从选考人数方面看,在新方案下差不多与以前持平,但是从学科在高考中的权重和地理选修生的生源变化和学科在中学的课时变化都可以看出,高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兴趣与爱好。
关键词 改革制度 中学教育 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474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高考制度对中学教育的引导作用。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新的高考改革制度
作为“升级版会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防止严重偏科。为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考试组织方式分为两种。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学业水平考试将覆盖全部14科。
同时,新的高考政策重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察重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有要求的,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这些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为此,《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現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考察、可以比较的。
新的高考模式对中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新的高考将对中学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一,将促进初中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学其所好,各尽所长。第二,由于多元选拨重视面试成绩和中学阶段表现,关注相关学科学科必修模块的发展部分和选修课程的学习情况。分班、分层、一年多考课程的设置、安排、师资调配、课时设置、教室利用、课程研发、学业课程与高考课程的配置、综合素质评价制定、实施等等。都会与以往完全不同,对每所中学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其中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最关键的,对学校的要求远胜过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对普通高中校而言,更优的师资是保障“差生”能超越自身能力有更好、更高起点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新旧高考方案进行对比,试图研究新的高考方案对中学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虽然从选考人数方面看,在新方案下差不多与以前持平,但是从学科在高考中的权重和地理选修生的生源变化和学科在中学的课时变化都可以看出,高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兴趣与爱好。对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影响最大的是考试内容。《实施意见》中强调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内容导向非常正确,有利于引导初中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然而,现实中的初中师资整体素质与上述要求有较大距离。相当一部分初中教师习惯于讲教材练习题反复做高考试卷,不但缺乏设计综合性课程的能力,而且根本不知道怎样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花长时间大精力,绝不可能在《实施意见》颁布后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初显和才华初露的特点,强调“增加学生选择权”,对高中生的评价从仅仅依赖单一的高考成绩转向两依据一参考,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其中。这就使得以往被考试分数排斥的学生各种才能都有机会得以承认和重视。
这一政策导向非常重要,其本质是要从表面的分数平等转向对人的发展内涵平等的追求。“教育平等”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给同样的人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给制度框架下的不利群体以补偿教育,为不同兴趣才能的人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其中第三条是目前教育的难点,原因与高考只认考试成绩有关。如果今后考试成绩以外的才华真能在高考录取中得到承认,那么就会引导高中和初中学校关注学生的不同智能,为他们设计适合其发展的不同课程,并在实践中逐渐认同“最合适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教育平等理念。
参考文献
[1]欧颖.关于高校自主招生中“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反思[J].江苏高教. 2012,5(02):12-15
[2]黄建雄,卢晓梅.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模式的价值反思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 2012.7(02):16-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