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2017-09-27鲁燕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语言训练策略

鲁燕波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切实提高语言训练的质量,给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正如同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海洋。

【关键词】《秋天的雨》 ; 语言训练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36-01

语言训练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它的出发点是语言文字,落脚点依然是语言文字。如何准确地挖掘文本语言特色,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语言训练形式,让学生既习得语言,又发展能力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感悟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中,它都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要求,离不开文本内涵的需要,它一般具备了下列特征:

一是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段,它不仅有语言文字的特色,还有助于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更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情感熏陶和学习语言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是课文中带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现象,它包含着某种语言规律。挖掘语言规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能加快语言内化的过程。

三是选准的语言训练材料,把学生引入语言训练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愿望,诱发他们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想象奇特、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写了秋雨到来后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个年段的学生刚刚升入第二学段,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学生阅读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速度,但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还不够,因此,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品味语言特色

任何有价值的语言训练,学生都会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片面到全面、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形成技能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要想达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必须循序渐进,需要时间的充分投入,也需要正确策略的运用。

在《秋天的雨》一课教学中,我在解读文本特色,充分考虑语言训练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之后,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来突破重难点:

1.比较法

出示两个句子: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正等着人们去摘呢!

读一读,比一比,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同桌讨论)

动态的教学方式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表演和感悟的平台,这样,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做到了同步到位。

2.朗读法

教學第一自然段,出示句子:

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趁你没留意”,为什么留意不到呢?秋雨有着怎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回答)

是啊,秋雨凉凉的、细小的、无声的。

那要怎样读才能体现秋雨的特点呢?(舒缓、轻柔的语气)

(老师示范读,学生指名读、齐读)

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了秋雨的特点,带着自己的感悟去朗读,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3.仿说法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喜爱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讲。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 )的菊花

你知道秋雨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按上面的格式说一说。

茅盾先生说过:“模仿也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依据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实践之前,先进行仿写或仿说训练,给他们一根拐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技能,不仅习得了语言,而且懂得了方法,提升了能力,是一次语言训练的有效尝试。

三、注重读写迁移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能力,巧妙地利用好教材中的语言训练“例子”,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能力的发展和潜力的开发。

1.找准读写切合点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文章的遣词造句、起承转合,作者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都是学生语言训练中的好材料,在课堂上,就是要寻找文本支点,巧妙设计练笔,才能与文本深层对话。

在学习了《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

瞧,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_________像_________。

(学生讨论后交流)

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出自己精彩的句子:

秋天的雨把________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像。

(学生交流)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话吧!(学生齐读)

2.挖掘文本空白点

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点,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感悟。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无疑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

在学习了第四自然段后,我安排了一次语言训练: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它告诉小喜鹊________,告诉小松鼠________,告诉小青蛙________,告诉松柏________,告诉杨柳树叶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3.巧妙地内引外联

在总结全文环节,我这样安排教学:

(1)课文中,作者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写出了他的感受,赶紧读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

(2)全班交流,填一填,说一说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

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架构起一条通向语文素养的通途。“写”由“读”而生,“读”又有效促进“读”的理解,以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读写迁移练习使得学生的能力在个性化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巩固。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会使用语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语言的内涵,体会语言的魅力,举一反三,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训练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贴近阅读过程,建构高效课堂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低年级数学应重视语言训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