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刍议

2017-09-27王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高中语文

王静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老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简要论述了如何通过运用多种方式、把握恰当时机、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准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何通过创设认知矛盾、认知冲突的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关键词】高中语文 ; 探究性学习 ;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43-02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老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这两层意思:探究和探究性学习。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一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及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探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其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没有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提出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育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的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學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1.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是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简短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神·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老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略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3.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准备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索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让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任务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选哪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在初始备选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又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