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高校体育教改

2017-09-27易磊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育高等教育

易磊

摘要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拓宽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体育运动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出发点, 加快改革步伐。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 意识 能力

· 【中图分类号】G812.5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有很多,需要认真研究其中的问题,找出科学的对策。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学生体质调研的结果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身体素质等显性指标,还是体育能力储备、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思想和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等隐性指标,都有明显的差距。大多数高等学校只开设两个年级的体育课。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阶段就与体育无缘了,更何况毕业后走向社会,各种社会压力与工作关系,基本上很少有人在青壮年阶段从事体育锻炼, 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社会群众体育中两头热、中间凉的不良局面,大批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事实不能不说是大学体育的悲哀,尽管这与工作压力和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

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单调。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重复而单调。尽管现在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已列入教材内容之中,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真正能开设的非常少,体育课仍然主要以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等为主要内容来安排教学活动。

2.教学方法呆板。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教师往往把讲解示范法、竞赛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套用在一成不变的教材上,致使学生兴趣不浓。

3.教学过程僵化。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注入式”的教学现象。 具体表现为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练; 重技术、轻理论; 重共性、轻个性等。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运动动作技术的掌握。并把它作为最终目的。导致了体育教育成为“为技术而学”的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大部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组织形式实效性差。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过多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不够,导致了课堂教学的程序化和强制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5.教学评价单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把学生身体素质能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作为衡量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唯一标准,能达到《标准》的学生就视为合格,反之就是不合格。还有部分院校至今仍把《标准》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唯《标准》至上。这样往往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移。

针对以上问题。 高校体育教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

在临近新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愈来愈意识到,我们正面临的是一个以科技飞速发展为特征的新世纪,它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系列变化,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现在的学校体育要改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到首要的地位。我国将逐步向高学历型的社会迈进,劳动方式将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从事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快节奏的工作、复杂的社会关系、多重的社会角色等等在高学历型的社会环境中,无疑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做保证。同时,又都需要通过健身锻炼来调整和缓解心理的矛盾冲突。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而高校体育教育则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继续教育社会化的转折期。而体育教学的意义,远非其在校期间有一个强健的体格,而须同时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营造大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以完成大学生价值的升华。

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以前体育被简单地看成是强身健体。不过,现在这种观念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悄然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在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最近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91.1% 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参加的学生占了78.7%,反映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動机除了增强体质外,运动娱乐、调节精神、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也为大学生们所重视。“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已经开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动机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利于身心发展,也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淡竞技、重娱乐的理念基本一致。”加强大学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大学体育向“三维体育观”也称人文体育观(生理。心理,社会体育观)的不断发展。大学学校体育应该把以前以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大学学校体育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学生情商(EQ)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

三、合理设置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所涉及的不仅是体育科目的内容及其活动领域,还包含着以潜在内容为活教材的整个大学体育活动。然而,在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往往把大学体育教学或教学大纲等同或代替体育课程,课程研究就是大纲教材的研究,理解上的片面或偏颇,则会导致实践的不利。因此,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与其学术地位相称的成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体育的发展,以及为适应21 世纪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大学体育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尽管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此类方面的问题,但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对大学体育的整体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有必要对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认识,为大学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改革大学体育教育质量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中大学体育教育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体育教育高等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