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体系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初探

2017-09-27刘斌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问题

刘斌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即体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处于不断的思考氛围中,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每位教师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上提出问题,但问题的提出不能是随意的,教师需要科学地设计问题,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课程体系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和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 ; 历史课堂 ; 教学设计 ;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19-01

自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增加,学习积极性提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可喜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历史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的变化,直接原因则是一线教师对教育新理念的落实,对学生活动的鼓励。

一、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讨论的 “热闹”情景。事实上,这应该只是教师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而已,此前教师大多已预设正确答案,表面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实质上却是千方百计硬把学生引导到教师思考的轨迹上,假若学生回答不出或讨论后的结果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教师则赶紧说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单纯的认知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层面教师的提问题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设问题情境。

二、新课程体系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重 “神入” 的方法。“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史学界传入我国,意思为“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思考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等。“神入”的学习方法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编演历史剧,以增强学生学史的兴趣;一种是编制习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形成想学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节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中英之间远隔重洋,为什么会在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鸦片输入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社会各阶层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如何?又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探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统一战线内部斗争的制约因素有哪些?等等。总之,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大门。

3.历史教学目标表述要具体、规范。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历史教学目标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行为主体,即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即说明学生应获得的学习结果;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即能影响学生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或范围; 四是表现程度,即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衡量依据。历史教学目标表述则可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標两种方式: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安排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和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域,如“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有关争霸的故事”,“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的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等。

4.重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古为今用的借鉴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等教育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时事热点,如资源问题、民族问题、恐怖主义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都是历史教学中应关注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读史明智、以史为鉴的现代意识。

三、关于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表述要清晰。所提问题,要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避免提出模棱两可、或有可能产生多重理解的问题。例如:“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科举的科目以及考察的重点在不同朝代各有侧重,有时差别很大。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上朝代等限制条件,学生就不好回答。如果改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或者“明代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问题就清楚了。再如,“你能谈谈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看法吗?”如果是在学习隋唐科举制时提这个问题,可能早了一些。因为科举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隋朝产生到清末取消,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了整个过程,才会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有个完整的理解。如果是在学习完清末废除科举制以后提出这个问题,时机合适,但是可以回答的内容太多,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答起。而且这个问题的目的也不明确,看不出通过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如果换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有什么区别?”或者“清末为什么会废除科举制?”问题清晰,目的明确,学生回答就不会有什么障碍。

2.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中的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那么采用封闭型问题比较合适。如果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那么采用开放型问题比较合适。通常,后一种目标的实现以前一种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离开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无从谈起。故而一节历史课上同时要采用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当课堂内容侧重知识传授时,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的最佳比例为70:30。当课堂内容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时,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的最佳比例为60:40。两种情况下开放型问题的比例都小于封闭型问题,这是因为回答开放型问题需要一定量的历史知识积累,这种知识积累可能需要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一节课中,能够设计的开放型问题是有限的。而封闭型问题则不同,几乎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设计成封闭型问题。另外,回答开放型问题所需时间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安排太多的开放型问题。

如何将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得尽善尽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既要善于发现存在的不足,又要及时寻找对策,优化设计问题思路和质量;既要不断探索研究,又要认真总结、反思。这样,才能接近我们孜孜追求的“高效课堂”,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热情,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问题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