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2017-09-27关久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隐性实效性师生关系

关久薇

[摘要]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作为现代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创设特色的中学隐性德育课程,实施德育工作,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隐性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前言:

重视隐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对完成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也标志着我们对学校领域内乃社会领域内存在教育影响的全面关注,有利于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 反思传统德育现状,重视隐性教育

反思传统德育的发展现状,一些积重难返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是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青少年实际,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与孩子们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二是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二、 隐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心身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隐性教育可归纳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营造一个高雅怡人的物化环境,融校园建设的实用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力争让每一幢大楼、每一个景点、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土地都能说话,起到无声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净化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知识才能的作用,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起到“近朱者赤”的隐性育人作用。

(二)师生关系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校园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德育工作意义重大。校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会亲其师而言其道,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无疑是关键。首先,教师应有高尚的师德来密切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依赖、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创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并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创新意识。

(三)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综合体现

实施素质教育,重塑现代人的精神,要营造一种具有时代风尚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广义上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上指的是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在这里,校园文化可以从静止文化和动态文化两方面理解。学校教育要广泛地利用这两种文化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四)社会环境建设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补充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既深刻又久远。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生活習惯、社会文化、道德准则、物质水平、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但对于学生来讲,影响水平、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但对于学生来讲,影响其素质发展最直接的应属家庭教育。现在的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娇生惯养,处处占先,不懂怎样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体贴、理解并尊重别人,个人主义严重,集体主义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要有同步性,要求“真、善、美”的评价标准要有统一性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平等性。同时,在学生中提倡“三自”教育,即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从而使他们的言行内化为自觉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注重隐性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实效性的体现。隐性的德育是一种不具备独立的形式,附着、渗透、隐含在其他媒介中,性质不明显、不直接、不暴露的德育。隐性的德育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表现在教师的素质、各门学科的教学及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和情感教育中。

(一)教师的素质与德育实效性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教师,而且由于教师所处的特殊地位,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心目中的偶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人的品德、人格都打上了他儿童时代青少年时代教师的品德和人格的烙印。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优秀教师的品行,他的思想信念、生活态度、道德面貌,必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往往是觉察不到的,但会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无形的痕迹。能助,学生和老师很难融洽感情,因而德育效果也不明显。

(二)各门学科的教学是隐性德育的载体,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

各门学科的教学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是隐性德育的载体。它主要通过各门学科自身特有的科学内容、思想道德内涵发挥作用。如语言教学可通过课文典型的讲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对照,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地理课教学,可通过讲授祖国多娇的江山、丰富的物质资源,启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可通过揭示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各个环节隐性德育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中,针对学生特点,老师提出合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的过程,这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实实在在的。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青年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各科知识,因此各科教学应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除政治时事课属显性教育外,中等学校其余各科教学的德育任务都具隐性特点,都应注意德育渗透,在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开发智力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的性质特点,恰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理想及高尚道德、情操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培养等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endprint

(三)改进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采用隐性德育的教育方式,以实现较好的效果,当代学生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教师应该学会与学生亲切合作,建立起一种彼此尊重、双向沟通的平等关系,不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因为道德是人从小到大不知不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有意识的道德自我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社会行为的伦理趋向,不是靠灌輸道德教条就能解决问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通过教育后内心对自我的自觉要求。德育教育若缺乏学生的参与,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那么很难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育中,既要灌输、说服,又要注意以下方法:

1.创设民主的对话、组织讨论、小论文的写作、读书指导、辩论等形式,这些形式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并从中得到启发。

2.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德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要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是提高德育课程质量的有效方法。

3.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实际

是多方面的,如符合学生年龄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等,避免德育教育的空洞,顺序错位。近几年来在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造成这荒唐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教育内容上的顺序错位,即把道德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当成了道德教育的开端。这是一种“穷过渡”,欲速则不达。对青少年进行文明行为、社会公德的训练,适合他们的心理要求,他们会觉得很有趣,多次反复,也不会厌烦,得到一些夸奖,心理就很高兴。

4.学生是德育教育活动的主体,“自育乃育人之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能体现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原则的自我教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的活动主要包括:校内活动,如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艺术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等等。在学生活动中,教育目标不要过于显性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体会,并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自己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实践中接受考验,使他们增强抵抗力,形成内在、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情感教育和德育实效性 情感教育作为隐性教育,它表现的德育实效性可以概括如下:

1.美好的情感能促使学生把道德、理性、意志转化为行为。

2.美好的情感是抽象的德育规范、原则在个体心中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情感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价值倾向,它是个体信赖、认可的东西,是活生生的自我的一部分。

3.美好的情感是追求高尚人格的原动力。德育教育过程,培养人的高尚品格,更离不开美好的情感的推动。青少年抽象理解、判断的能力较差,但在接受情感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以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去影响青少年,是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人格的最好的方法与最自然的力量。

总之,提高当今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要求现代学校德育工作者,有超前意识,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研究新策略,开发新渠道。开发中学隐性德育课程,只是其中之一,它既存在于正规课程之中,更存在于正规课程之外,它时时刻刻,无所不在地影响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他们一生。因此,积极挖掘、创设隐性德育课程,努力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键敏《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实效性师生关系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