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2017-09-27周周柏晶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

周周 柏晶

【摘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指导思想的变化以及美国高校教育改革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目前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全球化等特点,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功利主义的冲击、课程自身内涵外延不清晰、编排缺乏连贯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参考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不足,我国的高校通识教育应做出积极的应对。

【关键词】美国 ; 高等教育 ; 通识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70-0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并且都同时加强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如:美国分别在1945年发表了哈佛大学委员会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在1947年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两个报告都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哈佛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作为高等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为其社会成员提供知识体系,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基础,社会就会分崩离析。”[1]在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另一个报告中则指出:“一个缺乏共同经验和共同知识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基本文化的社会。今天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务是为美国青年提供一种统一的通识教育。”[2]虽然通识教育课程时常受到职业主义的影响,会出现暂时性收缩,但是通识教育课程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国民心理文化基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与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的迅猛发展,使美国社会知识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美国信息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3]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的部分领导人与教育家提出,高校培养的人才只受过狭窄的专业训练是不够的,只有具有宽广的知识理论基础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当给学生传递一些科学方法论,使学生具备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传递给学生广泛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其明白自身从事的职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如何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服务。因此,高校培养的应该是文理兼通、道德高尚的和谐人才,而非某一方面的技术工人。加强通识教育成为这一时期美国高校的共同行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二,美国的民主党派受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强调高等教育的实用性与大众化,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是课程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然而经过美国多年的文化激变,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种种社会问题,自由主义已经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追求绝对的平等和自由已经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美国的共和党则追求理想主义,提倡精英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必须有统一的课程,并且课程具有共同的和谐内容,学生共同的理想是为民主社会做贡献。博耶委员会分别于1998年、2001年发表了《重构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两份报告,都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或者面临迅速的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进行革新的催化剂。”[4]

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分类

目前,在美国实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分类必修课程(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自由选修课程(Free Electives)。

(一)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指的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5]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7个领域的课程。[6]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较早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核心课程的特色在于除了外语、文化、体育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以外,其余课程都是内容经过仔细筛选的必修课,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全面和严格的。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文明学习和艺术、自然和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领域的内容。

(二)分类必修课程。分类必修课程是最易于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是目前美国多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模式。主要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以及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做出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它规定学生必须在人文、社会、自然这三大领域都修得一定的学分,并要求学生自行到相应的院系完成相应的学分任务,学校只规定课程门数或学分,不规定课程名称。此种课程不需要学校另作课程安排,因为各院各系现有的学习科目颇多,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省时省力。

(三)自由选修课程。这种类型的课程自由度和风险度是最高的,因为它只规定通识教育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让学生得以在全校各院系自由随意选择修习,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由学生自由选择,没有核心课程,也没有分类必修。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以及布朗大学等都是选用的此类选修课程。

三、当代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加,美国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对异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将全球研究加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当中也是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探讨全球文化,美国高校通常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指在已有的课程当中加入更多的跨文化观点以及开设更多有关全球文化的课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制定过一系列增强教育国际化的规划,其中“履行大学国际使命的三年计划”详细阐述了开展国际教育的宗旨、目标及具体措施,其中“实施国际导向的课程” 的建议就显示了国际化课程的加强趋势。其次,增强课程实施的国际途径。早在90年代,美国的高校就制定了鼓励学生去国外学习的一系列计划。如:霍普金斯大学提出通过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实习的机会,利用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有国际特征的课程,来确保学生学习生活的国际性,同时也能促进霍普金斯大学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从2004年开始,哈佛大学也明确提出希望学生在校期间修习一门外语,更希望他们更够在国外至少学习、研究或工作一学期。目前,美国高校通识类课程的国际化趋势仍然在不断增长,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这一课程名称在高校的课程表中正逐年增加。endprint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芝加哥大学的史密斯教授曾指出,知识的整合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教授们应该传授和示范如何进行知识的整合。如果缺乏这种训练,学生的整合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进行知识整合最主要的途径是向学生提供一门或多门跨学科课程。如哈佛大学制定了一个名为“哈佛学院课程”的新计划,该计划覆盖了较多的跨学科课程,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课自由。有些高校则采用“学习共同体”这一课程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如:北德克萨斯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合的自由艺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分为美德、礼貌和理智这三个主题,由来自9个系的30位教师参加两星期的夏季工作来讨论课程计划,每两个星期聚集一次确定共同阅读的书目、课文等问题。此外,一些综合性课程正不断涌现,如:环境研究、后现代社会、女性研究、东亚文明……等等。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文化多元化。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孕育了非常丰富的多元文化。美国各高校也正在将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合进课程。主要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种即设置一门多元文化课程。如:加利福利亚大学设置了一门有关少数民族的课程。另一种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多元文化的观点融入到全部的课程当中。如:将人种志研究、女性研究方面的知识和观点融入到主修课程当中,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得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圣卢斯州立大学在所有通识课程当中都极力强调少数民族以及女性对于美国的贡献。

四、当代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主义的冲击。尽管高等教育的学费昂贵,但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他们还是将子女送进了高校,因为高等教育的学历不仅对学生还是对家庭未来的安定都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学生带着十分明确的职业目的进入大学,很难理解占了大学一半课程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与他们的职业未来有何联系。此外,企业雇主们的选择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企业雇主需要雇员解决的问题是十分具体的,因此他们来高校招聘雇员,考察的是学生实际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学生对于这些招聘信息无疑是十分敏感的,雇主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雇主需要的这些能力和技能和通识教育课程的联系是较松散的,因而通识教育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内涵外延不清晰。通识教育课程究竟是什么,应该传递给学生怎么样的知识、技能、品质?虽然学者们已达成共识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是所有受教育的人应该学习的共同的知识要素,但是这些共同的知识要素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项目以及原因,尚无定论。在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内,人们只提出了一些较为抽象的能力,如:流畅的写作、口语表达能力、逻辑与批判思考能力、计算机应用、数理统计分析能力等。因而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显得空泛而欠缺实际有用的内容。

(三)缺乏连贯性。课程的编排应当具有连贯性,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與编排也应当具备连贯性。而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美国大学协会在1985年的《整合大学课程》报告中指出:目前课程哲学几乎倾向于市场哲学,而市场哲学拒绝建立共同的期盼和规范,更严重的是各课程之间缺乏理论和相互的连贯,甚至全部课程都难以衔接。有一些学者认为现在大学的知识和学科是十分复杂的,学习群体也十分多元,因此,要想建立一个完整又连贯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五、启示

(一)避免高等教育过度功利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办学模式、受众等方面都变得多元化。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受到各种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多功能服务站。大学的功能被分化,并且越来越细,行政工作趋于官僚化,人际关系逐渐物化,人们对本我的追求逐渐被忽视。同时,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数量增多,异质性增加,每个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并不相同,他们的价值观和想法被社会上各种复杂的风气所影响,他们反抗既有的成规,崇尚自由;他们不愿扎实读书而期盼快速成功;他们希望自己在大学所学能够被社会认可,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这些情况与美国战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是极为相似的,然而无论职业主义教育在美国是多么盛行,通识教育课程始终都是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础,为学生塑造更加高尚的灵魂和梦想,从而抵制社会不良价值观影响的。因此,在我国的高校,无论层次和类型都必须引入或保持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情心、责任心,不仅培养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劳动者,而且要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的社会公民。

(二)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2005年的一项针对北大2000届本科教育的教师调查显示,有13.6%的教师“不明白通识教育的目的”。[7] 在一所中国顶尖大学之中,在一个有着通识教育传统的综合型大学之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教师不知道通识教育为何物,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在中国任重而道远。由于不清楚通识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缺乏总体设计,因人授课,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有些课程的设置反应了校方和主管部门的兴趣和便利,而不是学生的需要;有些课程的成绩不理想对学生的求职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些课程甚至打着通识教育的幌子实际上仍然在从事专业教育。借鉴美国大学已有的经验,明确自身的理念与目的是我国通识教育的当务之急。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重视博雅教育,培养有教养的人,传递给学生写作、数理统计、外语等基本技能以及涵盖社会、人文、自然三大知识领域的科目,约占毕业所需学分的35%。根据我国的实情,我国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提高,知识面扩宽并覆盖三大知识领域,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在毕业所需学分之中做出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明确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1.公共必修课多,通识选修课少。如2002年公布的《武汉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显示,通识教育课之中公共必修课与选修的学分比为4.6:1,而同样的学分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却是0.28:1。[8]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占了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70%以上,另外的30%则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得五花八门。3.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都是各个院系各自为政,缺乏总体上的研究与总体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对整个教育体系形成影响。因此我们要在美国多年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中汲取经验,在总体上对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规划,在理念、目标、结构等方面进行总体性重构,形成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学飞主编.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1.

[2]陈学飞主编.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2.

[3]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08.

[4]Miller G.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88.3

[5]Levine A. A 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an Francisco: Jossy-Bass Publishers,1978.11-12.

[6]http://www.registrar. Fas.harvard.edu/Courses/Core/index.html

[7]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2.

[8]冯惠敏. 曾德军.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高等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