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叙事类课文的教学
2017-09-27伊丽新
伊丽新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类的课文通常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对人物、情节的刻画和描写,让学生对文中人物、情节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紧扣叙事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故事的发生于发展,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本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了一些关于叙事类课文的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叙事类课文 教学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叙事性课文,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钓鱼的启示》《梦想的力量》《将相和》等等。阅读这些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教授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我就结合五下教材来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一、抓六要素,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段的训练重点。叙事性作品慨括重要方法就是抓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方法有二:(1)抽取六要素后概括。(2)填写六要素概括,注意语言的组织。要强调,文章主要情节要稍重点概括。通过对六要素的抽取与概括,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以纵观全局的视角审视文章,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二、研读细节,感悟人物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细节是指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叙事性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来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以《将相和》为例,除了重点品读人物的语言,还有些细节是不可忽视的。
细节一:“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远远看见”“赶紧叫……往回赶”这一动作细节,写出蔺相如不与计较,一再避让,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细节二:“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可设计:“脱下战袍一能否删除?为什么?”这一设计让学生品读:“脱下战袍”对于廉颇意味什么?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一“脱”一“背”两个动作的描写,让一个“以国家为利益为中、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大将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研读细节来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形象的过程中,获得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课文的精华集中体现在细节之处,品味细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精妙,通过细腻的笔触,开启学生的文思与智慧。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提高读写迁移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那么多优秀叙事性作品,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生怎樣把文章读懂,怎样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文章写通。写好叙事性记叙文是小学阶段习作的重中之中。因此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渗透写作方法,点拨学生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因此,在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领悟了以下叙事文写作一些基本方法:
1.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2.记叙顺序:顺叙(《将相和》《桥》《梦想的力量》)、倒叙(《童年的发现》)、插叙(《丝绸之路》)等多种方式;
3.内容上: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结尾点明主旨等;
4.细节上: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
此外,审题与拟题,文章主次与详写略写,过渡句,遣词造句等,这些规律性的知识都应让学生掌握,并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四、略读课文,落实“五问自读法”,提高自学能力
每个单元都分为精读、略读,教材后还有选读两类课文。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对精读课的精讲,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老师的导航下,把知识迁移到略读、选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不用老师教也能读懂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在处理课内略读课文时,可借鉴了江西陈茀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五问自读法”,根据叙事性文章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群文阅读,整合主题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教学从单篇课文走向“群文阅读”。“群文阅读”的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如第三单元引入《同步阅读》中的多篇文章,体会幽默风趣语言的魅力。或以一篇课文带一本书的共读活动。如《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祖父的园子》——《呼兰河传》。它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整合阅读资源,通过相同议题的多文本阅读,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层的审美享受。
通过实行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自主理解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体会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综合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利民.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教学与管理,2012(23):328-329.
[2]韦文杰.常识性课文教学之我见[J].教学与管理,2013(26):132-133.
[3]高玉.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03):1473-1474.
[4]刘文凑.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4):243-244.
[5]林碧青.为略读教学“正位”——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理性探寻[J].生活教育,2014(03):166-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