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的运用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2017-09-27席长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史料

席长华

【摘要】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是历史教学的归宿。而史料教学又是如今历史教学的一个常态。在史料的运用中如何更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今年全国历史年会两节名师示范课给了我们思考:巧问史料、导讲结合是价值观达成的策略;深挖史料、找准切点是价值观达成的升华;多种史观、研读课标是价值观立意的角度。

【关键词】史料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价值立意

【中图分类号】G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67-02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于2014年10月25、26日在山东泰安一中召开。时间虽短,但内容充实:2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后即是两节名师示范课,下午三节研讨课。26日上午安排5个分论坛。5节公开课再次引起我对历史教育、历史课堂的深思,尤其是对史料的运用与三维目标达成关系的思考。

新课标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提得非常全面、明确,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历史教育的归宿。在史料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较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泰安年会的两节名师示范课,能引起我们诸多思考。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的策略:巧问史料、导讲结合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情怀、人文主义精神和世界意识。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显然是历史教育目标之一。汪瀛老师和赵利剑老师对史料的设问、对老师主导或老师主讲构建和谐愉快课堂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巧问史料,引疑导入。汪瀛老师上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汪老师用了下面两则材料导入新课。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朋友(胡适)

要求两位同学读以上两则材料,两位同学在读材料一时均断错了句,汪老师进而追问,两则文句,在断句和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种文体?从而导入到与这场文学革命有关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赵利剑老师的导入则用了右边照片,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张图片应当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拍摄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说是护航的照片。老师摇摇头,揭示了正确答案。这张照片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军军舰监督下的苏联商船。从而导入新课。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导入,都在精选史料基础上,精心设问,既点出课题,又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2.多种史料,解读概念。对历史概念的正确解读,是高中历史课堂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几位老师对概念的解读方法让我眼前一亮。汪老师紧紧抓住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运用多种史料对概念进行解读。如对新旧道德的解读,汪老师采用了鲁迅的《祥林嫂》选段,選用了民国初年《中华新报》的报道,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对新旧道德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材料一: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摘自鲁迅《祥林嫂》

材料二: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材料一是文学类史料,材料二是报导新闻类史料,汪老师在材料一中紧紧抓住“祥林嫂,你放着罢”,让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待遇说明人们的什么心态。材料二中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提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的有识之士,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两则史料,让学生对旧道德有深入的理解。

3.教师主导要导得关键,教师主讲要讲得精彩。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在这种理念引导下,许多历史老师都在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甚至有些学校以行政命令指导课堂时间分配,提出老师讲课不得超过20分钟。但本次示范课中,汪老师和赵老师两种截然不同的上课风格,也许颠覆了不少老师以往的“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观。汪老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盼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不断通过设问、史料导读、导议、导练,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参与了,思考了。而赵老师整节课以教师讲解为主,设计若干小问题,学生完全被赵老师生动的讲解、精辟的分析所折服,整节课激发了学生思考热情,学生也思考了、参与了。两种课型,展现了两个老师不同的魅力,因此说,有效课堂的关键不在于老师的主导还是主讲,关键在于导要导得关键,讲要讲得精彩。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深挖史料,找准切点

聂幼犁老师说:“历史是人的历史,史学是人的史学,历史教育是人在学习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课程就是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中学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在认识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时,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等方面体现的兴趣、情绪、情感倾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闻名的柯林伍德也说过“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是历史教育的归宿。纵观本年会几节公开课,个人认为赵利剑老师比较完美达成这一目标。赵老师以问题二“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切入口,层层分析得出“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分裂”、“局部战争”、“核战危机”、“冷战思维”等结论。继而呈现一则史料,进一步提出“如何化解危机?”endprint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美苏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防止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发生是古巴导弹危机最后得以平息的根本原因。

——刘金质著《冷战史》上

同一个史料赵老师三次呈现,每次解读的角度都不同,深挖史料,从而得出化解冷战危机我们“要共识、搁置分歧”、“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多极,不要单极”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又与当前习总书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分歧时的指导意见是一致的。笔者认为,赵老师整节课的最亮的亮点就在此处。当然,如果赵老师紧紧扣住“冷战思维”作下一步的探讨,针对性会更强。理由是当今世界冷战思维无处不在:比如欧盟针对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比如刚刚发生的香港占中事件,无不体现大国之间的冷战思维。这样切入,学生会更好理解,也更能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途径:价值立意在于课文、课标和史观

在教学中,如何确定价值立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从课标中立意。如前文所说,新课标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提得非常全面、明确。每节课都有具体的课程标准,表达方式都是用“了解………认识……”语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确立点在于“认识……”。如汪老师上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课,课标的表述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关键词是“内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影响”,我们是否可以在内容中提升与思想解放有关的话题?笔者在上本节课时,抓住新文化运动的“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呈现一则材料: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总计发表各类文章1529篇。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专门讨论“科学”的文章多一点,也不过五六篇。考虑到谈论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一定标明在标题上,我又检索了“民主”、“科学”两个主题词出现的频度。结果,“民主”仅出现了260次,“科学”的频度高一些,也只出现1907次。在总字数多达540万字的《新青年》中,“民主”和“科学”出现的频度都相当低。我也检索了“民主”和“科学”的同义词、近义词,检索结果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早在清末,“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就得到知识界的反复倡导,到五四时期,已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话语了。《新青年》如果仅仅是老调重弹,就不会惊世骇俗。所以《新青年》很少发表文章讨论“民主”与“科学”,也就在情理之中。

——王奇生在《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从这则材料入手,谈辛亥革命以来民主观念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之艰难。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当观念一旦改变,给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又是不可估量的。赵老师所上的《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课中,课标表述是这样的: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应当说,赵老师抓住了“冷战思维”,切入到当今和平时期如何化解这一问题上,让学生在价值立意上得到升华。

其二、从课文中立意。除了认真研读课标外,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点还应当认真研读课文。课文即是史料,从课文呈现的史实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如《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课文的编排是三目,即“《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可以设问: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传统的旧思想,提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那为什么,当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马克思主义会成为中国人乐于接受的思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老师在备课中,要寻找课文史料的不足,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几种代表性的思想,如尼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介绍给学生。再从《共产党宣言》中呈现相关材料,以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对世界的影响多个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也体现了史证意识,还原历史等史观。

就汪老师本节课而言,我认为汪老师在导议一中的一个设问非常好,即“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但也非常遗憾汪老师没有抓住这一问题进行深挖,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当时年轻人的情绪是什么?”“什么人有情绪?”“是捏造出来的吗?”等一系列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立意。

其三、多史观、多角度立意。新课程理念下,评判历史不再只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只独秀了,越来越多運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看历史。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自然要以多个史观角度切入,达成价值立意。纵观中外历史,从城邦林立到大国并存、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武力占领到经济渗透、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制度到代议制民主、从孤立分散到形成世界体系……无一例外都是文明演进的表现,也是人类在精神上逐步觉醒的反映。除了从多个史观角度外,聂幼犁老师还从认识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时体现的兴趣、情绪、情感倾向和基本的价值标准入手,列举了从人文主义角度、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角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民族与国家的角度、宗教的角度、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综上所述,是本人就2014年全国历史年会几节公开课带给我对史料运用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思考。近期,史学界一直在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我以为,精心选择史料,巧问史料,通过老师主导或主讲、不断设问、引领学生既快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又培养了读史、释史能力,同时,从课标上、从课文中、从多种史观角度寻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怀、人文主义精神与世界意识等方面有充分认识。这样的课,就是好课。从这个角度说,个人认为,汪瀛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赵利剑老师的课在师生合作、三维目标落实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是一节愉快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712/Class772/200901/20090118225225_67121.html.

[2]张汉林.试论高中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3]庞伟民.浅谈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构建[J].南方论刊,2009(1).

[4]王生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落实三维目标[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5]李夏燕.高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J].考试周刊,2010(25).

[6]潘文慧.让三维目标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命脉[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
少说否定话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深度学习——以《“鼎卦”的历史智慧》一课为例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