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激趣 巧授法
2017-09-27陈学燕
陈学燕
【摘 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有效地体现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我们的学生总是畏写如虎,每每布置写作任务总是愁眉紧锁,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么如何消除学生作文写作的畏难心理以及提高作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初中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结合自己的积累与反思,笔者总结出了几点尝试方向,这里仅从激发兴趣与巧授方法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一年级 作文写作教学 激趣 授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其中,作文写作教学即写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们所执教的初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是不尽如人意的,严重的,老师和学生甚至是谈作文“色变”。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反思和新的尝试,经过几年实践,我认为初一年级的作文写作教学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一、首在激趣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P38由《新课标》我们可以得出写作需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思考,然后才能述诸笔端。而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由此说明,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挖掘,去引导。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生趣而乐写呢?
(一)创设情境,寓趣于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是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讲,他们积累的生活很贫乏而且积累的意识不强。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努力设置相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1.用感人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情境。
所谓感人即能牵动学生的情感弦,打开学生的记忆库。如引导学生写母爱时,我让学生朗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受在生活细微处史铁生的母亲为他的倾心付出、细致关怀,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母爱。而后,引导学生:能不能也把生活中渗透母爱的事记下来呢?以此自然引入作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写作。
2.利用文本创设良好情境。
文本是便利而又实用的工具,其中所选皆是名家名篇,善加利用亦是写作资源。如教学《背影》的时候,分析到文中父亲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特写的镜头,引导学生打开记忆之门,回忆自己父亲的背影。或者让学生观察自己父亲的背影,偷拍成照片,然后写一个片段或者只是口述交流。如此,情怀迁移,就可以真情表达了。可谓一石投心湖,泛起圈圈涟漪。教师创设了情境,学生被激发了兴趣,作文便变得容易。
(二)创设情境,寓趣于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又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2】(P79)。 但是农村学校的学生阅读环境不善,阅读条件不足,再加上课业负担重,他们阅读兴趣不浓厚。鉴于此,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实行课前“美文鉴赏”。
课前10-15分钟的“美文鉴赏”,促使学生主动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阅读中不断成长。我在所带班级中进行此项尝试,每节课都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下来,学生们很感兴趣,课上非常踊跃:认真朗读,用心感悟,积极书写。慢慢的,不用老师叮嘱,学生们自己就会找文章来读。
2.开展读书分享课。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每周我会找一节课或利用活动课的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可以指定书目,也可以学生推荐。阅读之后,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畅所欲言,后续还可以进行体会书写。这样,有分享的氛围,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更浓。
二、巧在授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写作分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初一年级,会写记叙文即可。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教师需要用心思考。《老子》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古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成为“巧妇”,如何能够让学生有“米”呢?
(一)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要做到“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老师可以运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何其芳的《秋天》的时候,正值初秋,便布置了一篇作文《秋天来了》。我先讲解了一些观察角度的知识,而后,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要求学生带着纸笔,有的学生还带着手机,准备收集资料。到了操场上,一时之间,学生东跑西逛寻找着自己眼里的秋。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记录,有的在拍照,还有的在询问老师……回去之后,作文写得又快又好。
(二)关注学生,点拨方法
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课内阅读教学,处处有法可学。
我们的教材中选入的文章都是精品,教师可以立足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教学《春》时,让学生品读一、二段,摘取其中的动词让学生品味,感受其拟人手法,引导学生进行片段仿写。比如教学《羚羊木雕》,分析“索要木雕”部分的人物对话描写时,将学生的习作拿来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人物对话描写的方法。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风筝》《羚羊木雕》《散步》三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小事件、小物件来表现大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此,立足文本,具体可感,效果有时是立竿见影的。
行文至此,笔者有关作文写作指教学方法的阐述亦接近尾声。然而,写作能力的培养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繼续探索。
【注释】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
【3】《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第斯多惠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
【4】《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初中语文》,谭兴茂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