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对新疆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2017-09-27海丽其姑丽·亚森吾甫尔·艾买提江
海丽其姑丽·亚森+吾甫尔·艾买提江
[摘 要]新疆的少数民族高职生是促进并推动新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根据统计发现,新疆高职院校群体的民族成分构成比较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在新疆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对该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是否能够对他们在新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显得尤为关键。同时能否在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采取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环境,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更是本文章思考的落脚点。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107-02
隨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落实,新疆各地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上学。这些学生来到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甚至作息都不同的陌生地后往往出现一些心理不适应问题,一是他们存在与汉族学生共有的心理困惑,二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抑郁、焦虑、恐惧、人际障碍等心理问题。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心理状况时发现,高职生和专科生有明显的区别,专科生文化基础较好,整体素质比高职生高,文化适应能力也比高职生强。因此,便需要积极的关注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心理教育,将培养健全人格的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但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却并不是很突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落后地区中的少数民族,他们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自然环境不好,经济较为贫困,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较慢。另一方面是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有其独立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尤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积淀使他们形成了较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
在新疆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 基本上采用的是心理测量表。因目前还没修订出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的心理测量表,我们使用的测量表大部分都来自国外,国内修订的测量表主要是针对汉族人群,并未能根据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进行专门修订。这一原因导致一些汉语水平较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量表时非常困难,从而在客观上影响了测验效度及测验结果的准确性。2017年我院针对1980名少数民族高职生进行心理普查(包括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5个少数民族的高职生),采用SCL-90测评,结果发现大约l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南疆来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
二、文化适应及意义
文化适应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高职生首先面临的是和原先完全不同的文化,他们离开生长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原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遭遇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应对异质主流文化带来的压力,更好地适应新文化环境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国家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研究表明,性别、成长地域、聚居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是影响他们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因而加强对少数民族高职生的外部社会支持对他们的文化适应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少数民族高职生文化适应的因素
文化适应是影响少数民族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数民族高职生从小就接受本民族文化环境,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机会很少,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高职生住地因地理位置偏远几乎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乡。影响少数民族高职生文化适应因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性别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男性,受教育程度也低于男性,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女生接受较好的教育。因为有这样的落后思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入学率极低。而且,女性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社会文化传统中获得的是比较保守的世界观,因此她们进入高职院校后会出现更大的文化适应困难现象。
(二)成长地域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率较高,来自新疆北疆地区的城镇少数民族高职生与来自新疆南疆地区的城镇少数民族高职生相比,前者的文化适应能力更强,这主要是因为北疆地区的城镇无论是经济、文化、信息化比较发达,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的开放和多元化。这种优势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自我展示带来很好的心理舞台。南疆地区和农村来的学生到城镇时感觉自卑,感觉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陌生,觉得压抑,所以往往表现出对异质主流文化常常采取保守的态度,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十分强烈,对异质主流文化的适应则需要经历一些过程。
(三)宗教信仰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少数民族高职生从小在自己的宗教信仰环境中长大,宗教深入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他们来到大学后要面临的是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同学,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容易面临的现实,因而对异质主流文化的适应难度增大。
(四)父母的教育程度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的学习和模仿对象主要是他的父母。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少数民族高职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异质主流文化都持比较开放与理智的态度。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少数民族高职生,在调和本民族文化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认同中往往出现激烈的内心冲突与艰难的调试情绪。
四、完善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高职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完不成学业并退学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紧迫。当然我们在为新疆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教育水平,以及他们到高职院校以后需要面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自身文化背景等因素,然后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endprint
(一)丰富少数民族高职生的文化知识,采用积极的文化适应模式
可以利用“民族团结月”、“诺如孜节”、“库尔邦节”、“肉孜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一些相关的校园活动,给各民族高职生提供互相学习文化的舞台。另外,当我们在做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考虑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价值观。同时,少数民族高职生进行心理咨询时,应结合学生各方面的人格特征,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因为一对一服务不但可以增强心理咨询本身的吸引力,也可以达到帮助别人,提高自我成长的目的。
(二)文化多元化环境下,提高少数民族高职生对新疆高职院校教育的认同
目前,高职院校依然是着重于所在地区的主体民族的文化教育,从而缺少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教育,这样无意间就会使少数民族高职生产生一种错觉,使他们产生一种被他人忽视的误会。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就会潜意识地让少数民族高职生产生自卑心理、反抗心理、逃课心理。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好每一个环节,使少数民族高职生切实地感觉到学校也关心他们,他们也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消除戒备心理,慢慢融入学校,接受学校的各种管理和教育,慢慢的对学校教育产生认同。
(三)不断地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
学校要时常组织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从而激发少数民族高职生对学校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活动中不同民族的同学要主动地去体会其他少数民族的盛会,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少数民族同学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接纳的能力。
(四)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构建具有一定文化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在新生入校的时期,针对文化适应的方面做一些心理健康的讲座,有针对性的讲解新环境下需要自我调整的地方,帮助他们缓解对文化的不适应期的一些症状。继续开展“三大堂”教育,对于少数民族高职生的教育方法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应该通过网络咨询、QQ咨询、个体咨询等方式,让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时,能主动的寻求心理老师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 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3).
[2] 陈慧.跨文化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
[3] 金少萍.從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禁忌[J].云南社会科学,2002(2).
[责任编辑:钟 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