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实践为手段,透过行知合一提高教学效率

2017-09-27陈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陈萍

【摘要】围绕《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本文探讨了实践教学为手段的重要性所在,如何通过行知合一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课程目标及更好地促成良好品德形成,文中提出了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教材上的实际课例,浅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与实践结合 行知合一

中图分类号;G611

学生的生活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现实基础,课程改革至今,尽管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创新的课堂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教材本身的范围里,所利用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这样的近似于说教的教学方式古板,缺乏活力,不能使学生与教学产生共鸣,没有道德情感参与的学习过程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形成道德行为并在日后的成长中自觉地融入自己生活中。品德,可以说是一个人毕生要加以修养的素质,一个人的品行会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成长路径,乃至影响着一生的成就。在小学阶段所进行的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正是我们对孩子们加以诱导和规范,从而逐步实现使学生们形成优良品德言行的目的。所以说,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强调了儿童的品德来源于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努力缩短学生和课本的距离,使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塑造优良品行。

在明代盛行的程朱理学所提出的“先知后行”的观念下,王守仁则具有针对性的提出“知行合一”这一主张。王守仁认为“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同他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就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推崇遵循自然、知行合一的儿童道德教育观,凸显了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也明确了道德生活实践对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价值。如何将课程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必要问题。

一、采用分配角色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王守仁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在其看来儿童的道德学习理应回归其真实的生活世界,与其个体的经验、情感发生交互作用,养成具有实在意义的道德能力,儿童也因此才可能确立道德主体的地位。教学《中华大家庭》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安排好任务,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入手,鼓励孩子通过书籍查询、上网和与家长探讨等方式来了解少数民族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也可以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同学来为大家讲述自己民族的文化、故事、习俗等等。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介绍民族常识,通过了解和分享、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各民族间的差异性,体验和感受民族团结,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能够体会和意识到自己是课堂上的一份子,从而充分提升学习兴趣。

二、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多想多做。现在的新课程教材上配有大量生动的图片等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资源变得立体起来。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与这些材料相联系的素材,让孩子感受和接触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体会。作为学科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让学生仅仅作为听众,应该鼓励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共建绿色家园》这一课,先组织学生想一想在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及现象,请学生举举例子,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信息所震撼,接着给学生思考和探讨空间,想想自己做了什么?今后怎么做?针对系列问题,鼓励学生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一次性筷子浪费木材支持大家自己随时准备一双竹筷、和家人出行尽量减少自驾行、自备购物袋等等,更多的鼓励学生要身体力行的去采取自己提出的解决办法来保护环境。老师要对学生的实践行为加以积极的评价,学生能够在这种成功实践并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这样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得以构建起正确的道德标准体系。

三、有效的行知合一,達成真正的行为养成。结合现实生活、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可操作。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自觉地融入生活、学习及活动中去。不论什么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本次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共鸣,道德认识是否明晰,学生没有没有道德情感的介入,如何让学生带入到今后的行为养成中。如诚信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学生自我言行规范,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家长予以提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学生良好的品行也会日渐形成;热爱家乡教育主题,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共享家乡的人文景观信息后,将资料形成新颖内容丰富的手抄报搞一次班报展示,课后鼓励学生来一次家乡一日游并写写感受,在班队会上与大家交流,这样的爱家乡教育活动即是教学的延续,更是教育的升华,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莫过于将所学的知识回馈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让学生在“动”中去体验,使学生日渐形成良好的品质。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在课堂上搭建起一个相通于生活的平台,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构建出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体系,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切实促成良好品行的一门综合课程。

参考文献:

[1] 龚春花著.浅议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学周刊 , Learning Weekly.2014年29期.

[2] 李艳凤,徐显祥著.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新课程(上).2013年03期.

[3]董妍著.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0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