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初探

2017-09-27牟行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创设

牟行焕

【中图分类号】G623.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此,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前提。(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2)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的去学。《品德与社会》内容有些枯燥,知识机械地灌输,学生常常觉得乏味,缺乏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的计划和步骤,避免学生盲目而低效的探究和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世界为出发点,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真实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研究社会,从而创设一种学生乐学易接受的学习情境,灵多种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今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健康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调查探究前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事先准备好的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表册内容区调查。作为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要转变教学观念,尤其要注重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几种教学活动方式的运用,充分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一些易操作的调查访问、角色体验、资料搜集等实践性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在生活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其原有模糊的道德认识清晰化,激发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的协调统一,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贯彻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创设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探索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实践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体验、感悟、整理、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将尝试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增加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可再生性,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实践活动结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从而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問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讨论会中,设立“新创造”等栏目,学生创造性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学习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创设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创设未来
好学者贤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