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分析

2017-09-27陈志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高职院校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故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数量也日益增多。贫困生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影响,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远高于非贫困生,同时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还需面临高额学费和巨大就业压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大部分会存在自卑、压抑、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高职院校需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疏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编号: YC1318)阶段性研究成果。

B844.2

我国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数量远高于普通高校的贫困生人数,而随着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特征之一。与普通的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需面对高额学费、家庭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故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归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范畴,也属于特殊人群,具备一定的特点。本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求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帮助高职贫困生疏导心理困扰,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1.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剧增,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据笔者初步调查,湖南省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比例占湖南省高职院校总学生的10%—20%。贫困生就是指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无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中,贫困生会表现出坚强意志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但是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贫困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成为经济和心理上的“双困生”。

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敏感、嫉妒等,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由于物质生活不足,与其他同学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心理上会产生自卑情绪。同时学校与社会更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贫困生则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未进入大学前,并未学习音乐、舞蹈、书法等其他才艺。因此,贫困生会难以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因而衍生出自卑、自弃的心理。

1.2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心理

高职院校的教学已经走向信息化,多采取多媒体教学或者网络教学,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无法购买电脑等必需的学习用品,其会在学习上感到吃力,进而出现焦虑心理。另外,大学的社交活动增多,班级或者团体开展的聚餐、舞会等活动需要一定的费用,贫困生没有经济来源支撑,必然会阻碍其个性发展,使其难以融入群体交际生活,使其产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

1.3嫉妒心理

由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经济生活、特长和社交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非贫困生的性格比较活泼、外向,极易获得师生喜爱,会形成自己的交际圈;而贫困生由于经济不宽裕,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可能时常形单影只。因此,贫困生对非贫困生极易产生嫉妒心理[1]。

2.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社会因素

由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一般来自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其从小就饱尝社会的人情冷暖,其他社会人士对其的偏见和同情,会带给其巨大的心理负担。同时大学生中存在攀比心理,加上社会上金钱观和物质观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也会让贫困生颇受排挤;社会上非公平竞争的现象,必然会带给贫困生诸多负面影响。

2.2学校因素

高职贫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刚进入大学会出现新旧环境落差,其自身素质与家居城市、家境较好的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不利于贫困生在新环境中进行自我认知和调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较少,故高职贫困生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并未得到专业的指导,心理的不良情绪也未及时疏导,必然会从轻微心理情绪逐渐发展为中重度的心理问题,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

2.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影响最大的教育方式,而贫困生的家庭教育条件、环境和方式等,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高职院校中,貧困生的家庭一般都是子女较多或者家境困难,父母无法在物质上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心理上也缺乏父母关爱,加上家庭教养受到限制,故贫困大学生的素质普遍偏低。另外,在贫困生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心理定式等,无法使其个性充分发展,其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如不善于社会交际、思维方式封闭等,会使其无法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会产生自卑、孤独、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2.4个人因素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导致的。部分贫困生常将自己比不上非贫困生的因素归结于命运不公,时常怨恨自己的父母无法为自己提供优越的生活,整日怨天尤人,不思进取,久而久之便发展为憎恨社会或者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群。另外,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导致其无法挑战自己,在学习或者社会实践中止步不前,只能在失败中加剧自卑情绪,无法理智地评价自己[2]。

3.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咨询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需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有效地疏导贫困生的心理情绪,具体内容为:⑴科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职院校要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实施测评,心理咨询师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案;⑵采取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相结合的形式,为贫困生解答疑惑:大部分贫困生会将自身的困难藏在心底,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可通过单独咨询的方式,不但能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而且能让学生倾诉内心的困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可通过小组咨询的方式,鼓励贫困生之间相互交流,重新认识生活中的贫穷,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或者阅读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利用精神世界富足填补物质世界的贫瘠;⑶高职贫困生需多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健康水平: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时,需主动向教师求助,并通过合适的途径,释放自己的心理情绪;⑷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咨询建设,完善各类心理辅导的服务设施,并采取多种心理咨询方式,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3]。endprint

3.2开设多样化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依据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等不同的學龄层次和心理发展规律,设置“序列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在大一已设置的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上,在大二、大三再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同时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和问题情境设置相结合、心理剧表演和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心理调适和认知矫正,自觉接受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行为训练。

3.3创建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需创设一支心理素质好、教学方式成熟且具备心理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其内部成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级的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成员需及时了解有心理困扰的贫困生。对已经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的贫困生,需采取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同步的措施,为其制订合理辅导方案;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小组成员需跟踪调查,利用班级心理委员和班级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进行特殊的心理辅导。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每个成员需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训练成员的心理疏导技能,从而提高对学生心理疏导的成功率[4]。

3.4构建个人心理健康调节机制

贫困生在接受教师的心理疏导时,也需进行自我调节,其方法为:⑴正确认识自己,不断鼓励自己。贫困生要正确评价自己,坦然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的信心;利用贫困和挫折,不断激励自己前进,培养自己勇敢顽强的品质;需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社会、学习压力,养成自强不息、自信、独立的性格;⑵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生需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或者宿舍的活动,积极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不以贫穷为耻。在生活上,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与人攀比;贫困生还可参与校内或者校外的勤工俭学活动,通过自己的能力赚取生活和学习费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5完善落实贫困生物质资助机制

国家、社会及学校要完善各项资助政策,帮助高职院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首先,学院需完善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等助学政策,帮助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完成学业;其次,要逐一落实对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制度,对贫困地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再次,助学贷款要由政府主导,并统筹安排,同时调动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高职贫困生需求,适当增加对其的贷款比例;最后,教育部门需建立贫困生信用制度,高职院校制定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完善高职贫困生的学杂费减免工作[5]。

4.结束语

如果不重视高职院校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让贫困生由轻微的心理情绪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针对贫困生自卑、嫉妒、压抑等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或者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可通过各种心理疏导方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也需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不断融入到大学生活环境中,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晓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7.

[2]张家艳.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7):254.

[3]董英山.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05.

[4]余彬,陈新宇.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5):75-76.

[5]李婷.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论坛,2012(5):104-106.

作者简介:陈志伟(1982-),女,湖南长沙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