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
2017-09-27康永英
康永英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态文明为内容,以全体公民为对象,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文明行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学是社会文化高地,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把大学体系作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明科学研究融入大学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之中,是时代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 价值观
【分类号】G641
一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程
(一) “環境教育”“绿色教育”的兴起
1999年5月,国内外20所大学在清华大学召开“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表了《长城宣言:中国大学绿色教育计划行动纲要》。2000年5月,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绿色教育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绿色教育”,同时也把建设“绿色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二)我国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在绿色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如何落实生态文明教育还缺少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大多数大学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还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是“想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没有真正地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体系,没有落实到教育工作和校园规划建设的具体环节。与国外同行相比、与国家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教育途径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
大学是社会文化高地,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把大学体系作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将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明科学研究融入大学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之中,是时代发展赋予大学的新功能和新使命。
首先,生态文明要求纳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生态文明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科学内涵,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人,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容,是生态文明时代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其次,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创新体系,成为辐射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心。
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的生态科技服务等方面构建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结合大学功能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先进的生态科学知识。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载体,设立一批开放性的研究课题或者创新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加,激发探究兴趣,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增强教育实效。从宏观角度,高校应把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建设规划中,使生态文明成为大学校园的重要文化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出环境育人作用。每一个校园都能够成为辐射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心,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应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奋力有为,体现生态文明时代大学文化的新价值。
(二)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适度、绿色消费理念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节约资源或者环境治理,而且是涉及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要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意识、知识、行为等层面,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
1.强化绿色教育理念
与西方的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绿色教育”较晚。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和目标,由此揭开了普通高校“绿色教育”“绿色大学”的序幕。大力宣传、引导大学生绿色消费,生态文明不应是口号,而应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成为一种集体意识,成为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理应成为高尚行为和先进文化的符号,生态文明应当成为一种文化观念”。
2.利用多种渠道,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在教育手段上运用新媒体,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知识传授方面,要坚持寓教于绿,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之中。在价值观形成方面,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会学生学会欣赏,欣赏自然,探索自然规律,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3.生态文明理念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开展生动活泼的绿色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街道、公园、社区,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中倡导包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简约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可持续消费。
党的十八大不仅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而且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这是马克思生态思想最新发展成果,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永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大学是社会文化高地,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把大学生作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将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明科学研究融入大学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之中,是时代发展赋予大学的新功能和新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3]潘岳.生态文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6.
[4]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 陈华国,丁振国.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6]周玉.面向21世纪的哈工大“绿色大学”建设[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