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继林教授运用桑叶连贝散治疗风热咳嗽的经验

2017-09-27李骏严园胡亚光严继林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9期

李骏+严园+胡亚光+严继林

摘要:桑叶连贝散是由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戴丽三先生创制的一首经验方,常用于风热类疾病的治疗。严继林教授作为戴氏医学流派的传承人对此方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严教授对于风热咳嗽的治疗原则,桑叶连贝散的组方特点,加减应用规律,风热咳嗽的日常调摄,从中可以窥见戴氏治疗外感疾病重视开门逐邪,并处处顾护脾胃的临床特色。

关键词:严继林;风热咳嗽;桑叶连贝散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9-0001-03

严继林教授是云南中医学院教授,原金匮教研究主任,首批云南省名中医,1991年至1993年又跟师全国首届500名中医药专家,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戴慧芬教授,出师后被认定为戴氏医学流派传承人。严继林教授从医50多年,在内、妇、儿、外领域都有涉及,对其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多有治疗心得,笔者师从严教授多年,受益匪浅,现将严教授应用戴氏桑叶连贝散治疗风热咳嗽的经验总结如下。

1治咳嗽 首辨外感内伤

咳嗽是最常见到肺系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因四季感邪不同、体质因素、调养不当等原因使得咳嗽的治疗并不容易。严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认为对咳嗽的治疗必须厘清外感与内伤之别。《景岳全书 · 咳嗽篇》中也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因二者治疗原则有不同,外感者重在祛邪,內伤者重在调气。就外感咳嗽而言,金·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有《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篇专门论述,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咳,非独寒邪。故而严教授在治疗时都要考虑到四季不同主令之气,采用或疏风,或散寒,或祛湿,或润燥,或解暑,或泻火的方法,因势利导,必使外邪有出路,这是戴氏治疗外感病时尤为重视的“开门法”。而对内伤咳嗽而言,《素问 ·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严教授即利用五脏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调五脏之气,如肝火刑金者治以平肝降逆;寒水射肺者治以温阳化饮;土不生金者治以培土生金;心火移肺者治以清心移热。但是,在临床上外感和内伤常可共见或互为因果,这些病症往往虚实寒热杂陈,病情较为复杂,这时严教授主张可采用扶正祛邪、寒温并用等方法使邪去正安,恢复肺气宣降之功。

2疗风热 不吝疏风解表

咳嗽风热犯肺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从症状分析其表现有两个方面,首先有外感之表证:恶风,头痛,身楚,脉浮数或浮滑;其次有热证:咽痛,口渴,痰涕黄稠,咳嗽频剧,呼吸气粗,甚至发热汗出。所以风热咳嗽看似小病,但治疗不易。严教授认为如果只重清热而忽略解表,必致冰伏火上,邪无出路;如果过用滋阴润燥之品,易使外邪不透,内热缠绵;甚则过用寒凉后,损伐胃气,变证蜂起。所以对于风热症的治疗,严教授以前人之经验“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为辨证眼目,凡有怕冷脉浮者,首重解表,《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火郁发之”,故常在清热剂中配合辛温之荆芥、藿香、防风、淡豆豉,既解表又引邪外出。其次注意顾护脾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论》曰“咳嗽为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气,咳而为嗽。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可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若过用寒凉损伐胃气,脾不化津,停而为痰不仅加大治疗难度,更易引动内邪,致生变证。第三重视饮食宜忌,既忌油腻辛辣之助火,又忌冰水冷饮之碍脾。总之饮食宜清淡,如米粥护胃生津、冬瓜汤、萝卜汤化湿消滞都是很好的食疗之品。在临床上严教授总是反复叮嘱,患者的有效配合可切实提高疗效。

3用验方 首推桑叶连贝散

治疗风热咳嗽,有很多方剂可以选择,如桑菊饮、银翘散等,但严教授应用最多的是戴丽三先生创制的治疗风热类疾病的最常用方剂:桑叶连贝散。方剂组成:桑叶、连翘、浙贝、茯苓、陈皮、竹茹、焦楂、淡豆豉、甘草。其中,桑叶性微寒,味甘、微苦,入肺肝经,善疏风散热,清肺止咳,据现代药理研究,桑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连翘性微寒,味辛苦,清热解毒,散结排脓,清心除烦,药理研究其煎剂有抗微生物、抗病毒作用,其对伤寒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氯霉素还强;还有明显的解热、抗炎、抗渗出作用。[5]浙贝苦寒,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浙贝碱具有较强的镇咳、松驰平滑肌的作用[1]。以上3味构成处方的君药,共达疏风解毒,清热止咳之效。臣药为:茯苓、陈皮、竹茹、焦楂,其中,茯苓甘淡平,健脾渗湿益气和中;陈皮性温,味辛苦,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竹茹,性微寒,味甘,清热化痰.止呕除烦;焦楂,性微温,味酸甘,消食化积破气散瘀。佐药为淡豆豉,此药味苦、甘,微寒,可疏风解表,宣郁除烦,和胃导滞,调和中气。使药甘草,性平味甘,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以上配伍可见,桑叶连贝散君臣佐使明确,既能散风清热解毒,又可健脾理气和胃,祛邪不伤正、清热不碍脾,这是其有别于银翘散、桑菊饮等清热剂的特点,从中可以窥见戴老制方选药适当,配伍精练,以及其治疗外感热症时既重视开门逐邪,又处处顾护中焦脾胃的临床特色。

严继林教授对此方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头痛清涕者加辛温解表之荆芥、白芷、葱白;如发热者加防风、炒黄芩、淡竹叶;如苔黄腻纳呆者加波蔻、藿香、神曲;如咯痰不利者,加前胡、大力子;如痰鸣欲作喘者加炙桑白皮、薏仁;咳嗽剧烈者加杏仁、前胡。此方加减得法还可治疗风热头痛,加入蔓荆子、白芷;鼻渊涕稠黄者加入菊花、辛夷花;肺痈咯吐腥臭脓血痰者加入千金苇茎汤;咯血、鼻衄者加白茅根、生侧柏叶、杷叶。总之凡肺病系疾病有风热之象(舌质红、痰涕黄稠、口渴思饮、脉浮数)者,都可通过灵活的加减治之。

4病案举例

张某,男,47岁,平时喜食辛辣香燥之品,于2014年7月18日就诊,自诉:发热咳嗽1周,加重3天。1周前患者饮酒后受凉,当时恶寒发热T39℃,头痛,咯黄痰,自服双黄连、莲花清瘟等中成药不效,输液3天高热不退,仍咳不止,咳声重浊,胸片示:双肺纹理粗,右肺中叶小斑片状影,考虑右肺感染。转求中医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涕稠,咳声重浊,痰黄量少,咯吐不利,咽痛音哑,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大便3曰未行,尿短黄。辨证为盛夏感受风热之邪,风热犯师,初时过服寒凉致表邪无有出路,加之平时嗜辛辣烟酒,已有内热蕴酿,内外合邪,故身热不退,首诊重在疏风解表清热,用桑叶10 g,连翘10 g,浙贝10 g,茯苓15 g,陈皮10 g,焦楂15 g,竹茹6 g,淡豆豉10 g,甘草6 g。因“发表不远热”“火郁发之”故加荆芥10 g,防风10 g,以助解表之力,因黄芩“功擅解热”热邪炽盛最宜用之,但应中病即止,故加炒黄芩10 g,桔梗10 g。除了解表再加10 g,淡竹叶清心移热,使热从尿出,再加波蔻6 g化湿和胃,避免寒凉药碍脾伤胃。服2剂,遍身汗出,头身痛减,仍咳嗽,痰较前易咯出,第二诊,上方去炒黄芩、淡竹叶,加芦根15 g,冬瓜仁15 g,薏仁15 g,取千金苇茎汤之意,重在清化痰热,宣肺止咳,服3剂。第三诊咳嗽咯痰明显减少,感神倦口渴,不时自汗,因热病伤津故,上方去薏仁、荆芥,加沙参12 g麻根10 g,杷叶10 g,养阴生津清余热,3剂,服后诸症渐失,后复查胸片已恢复正常。又叮嘱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建议食粥自养,因米粥可健脾和胃,培土生金,助肺金之气恢复。

咳嗽似小病却绝不易治,所以张锡纯有“百病为咳嗽难医”的感叹。徐灵胎《咳嗽·难治论》中也说;“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贻害无穷。”对于风热咳嗽如果恣意清热不仅耽误治疗时机,还易引动内邪,变证蜂起。戴氏这首桑叶连贝散将茯苓、陈皮、焦楂、淡豆豉置于方中,在大队清热药中可健脾和胃化湿理气,把持中焦,升脾津以助肺金之肃降,严教授又在加减应用时常配以辛温解表剂“开门”逐邪外出,放在治疗风热咳嗽时有较好的疗效,这种解表清热顾中的治疗思路也望能给医者临床时有些许启迪。

参考文献:

[1]张丰强,李岩,李晓锐,等.现代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