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莲花山花儿会考察纪实*

2017-09-27孔庆浩

黄河之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对歌莲花山会场

孔庆浩

(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第三届莲花山花儿会考察纪实*

孔庆浩

(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莲花山“花儿会”每年一度,是一种自发性很强的民间歌唱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从其历史发展,会场设置,活动程序等几个方面展现出花儿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莲花山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建立起非常稳定、可靠、科学的发展机制和体系,基本实现莲花山花儿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有效的促进了花儿的传承与发展。

莲花山;花儿;花儿会;拦路对歌

莲花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世界级非物质物化遗产之“中国花儿”传承和保护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千百年来花儿会一直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自2013年起在甘肃省宣传部、文化厅等相关部门的参与下,改为康乐县宣传部主办,康乐县文体局、旅游局承办,至今年已连续三届,但是当地民众依然依据多年的风俗,自发出资,汉、回、土、藏、东乡等民族群众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手参与比赛和演唱。

一、花儿会

2015年的莲花山花儿会于六月初一(阳历2015年7月16日)如期举行,根据今年花儿会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考察组于初一至初三在莲花山麓的足古川首先考察并记录了举行为期三天的花儿演唱大奖赛盛况,当场评定一、二、三、优秀等奖项,康乐县拿出一些资金,对参赛歌手给予现金和礼品,以奖代补奖励举办花儿会有功、演唱花儿出力的优秀歌手,来自三地州(临夏、甘南、定西)六县(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夏河)的百姓都会自发赶来。初四当天,为当地百姓自发的田野对唱活动,参与人数较少,演唱也比较娱乐。初五到康乐县景古镇王家沟门分会场,初六到康乐县与临洮县的交汇处的紫松山分会场举行以村镇为单位的赛歌,并在此结束为期六天的会儿会活动,在紫松山上,汇集在这里的各路花儿歌手们抓紧这最后的机会尽情尽意地歌唱,一直唱到日落西山。初六也是整个活动的最高潮,三州六县数十万各族群众来到这里尽情演唱,整个活动期间,莲花山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歌声阵阵,层层伞座填满了整个山林。虽有多处赛歌会场,但参加花儿会的歌手们总是一路走一路歌,河滩、树丛、山峰、草坡、临时帐篷、等等,处处都是对歌的场所,游客们也随着歌手一路行走,风餐露宿,通宵达旦,观光听歌。

二、历史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花儿会”的形成与发展与莲花山庙会有紧密的联系。来莲花山的人群里有不少是以拜佛为主要目的的中老年人。据一些资料表明,莲花山庙会要早于“花儿会”,先有庙会后有“花儿会”,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庙会的起源时间依据“花儿”歌谣中的“明朝年间洪武年(1368-1398年),莲花山上就朝山”的唱词,“朝山”即为上山祭祀神灵,以此得出,莲花山庙会的起始时间应该为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形成初期的花儿会内容涉及谈情说爱者很少,主要是歌颂神灵、报答神灵的歌,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人们心中受神鬼灵怪意识的束缚,认为神山圣地唱荤花儿(即爱情花儿)会受到神佛的惩罚。所以,至今还在延续着,白天唱祈神祷佛、赞美生活、美好向往,晚上演唱情爱、打趣、谈心的情歌。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的交流感情形式不断丰富,“花儿会”活动的存在更是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也是越来越多。近年来,又不断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使“花儿会”成为一项重要的民间节日,会期一到,当地及周边各族群众便会成群结队地汇聚到莲花山,欢度一年一度的盛会。他们三三两两结对而来,在蜿蜒曲折、层层叠叠的山林中,边走边唱,在对歌、合唱中,拿着花伞和扇子,说说笑笑,到处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盘山而上,向山顶会场集结。时至今日,可以说是花儿发展的鼎盛时期、黄金时代,现在是有会必浪,有会必唱,唱古唱今,唱苦唱甜,唱情唱爱,有什么唱什么,犹如滔滔洮河之水,任尔奔腾喧池。

三、会场设置

整座莲花山都是“花儿会”的会场,六月的莲花山,山谷幽静,水草丰茂,树木葱郁,气候宜人,各路花儿歌手成群结队,打着阳伞,摇着彩扇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共同迎接一年一度的花儿会。花儿会会场的设置,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固定下来,原来主要集中在莲花山脚下的足古川、景古镇王家沟门、紫松山三个会场,发展至今天又增加了莲麓镇枉子沟门、萨巴寺、戚家庵、斜角滩等花儿会场。

每一处会场的选择,都是在长期依据地理环境、文化交流、感情传递、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三点:其一莲花山处于多县接壤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很容易成为周边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的集散之地;其二莲花山山峰层叠,是周边地势最高峰,登高望远,在白云缭绕间,尽显莲花景观,使人们观景、赏玩、休闲、娱乐的最佳场地;其三莲花山上自明朝始,陆续修建了一些寺庙,而“花儿会”的形成又受其庙会的极大影响,故又成为周边善男信女、居士香客们向往的圣地。

当今“花儿会”会场的固定化,成为很多商家的汇聚之地,大大小小的店铺、摊设、货郎儿、担客等从四面八方赶来,既能聆听各地花儿高手的对决、又能在游玩之余挣些家用,影响最大的就是酒文化。“花儿会”与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开始到结束,随处都能见到酒的陪伴,甚至有的歌手以酒助兴,每年一届的花儿会大奖赛,最主要的奖品也是酒,整个“唱山”活动到处都能见到三五成群、一十二十结伴的男男女女对歌、对饮的场面,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拦路对歌

莲花山花儿会形式上有拦路对歌、游山欢歌、擂台赛歌、篝火夜歌、敬酒告别等程序,灵活多样、相互穿插,在游歌中对歌、在对歌中游歌。花儿会上人们唱花儿、听花儿、品花儿,把感情与乐趣,生活与憧憬都融汇在花儿之中,表现的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关于拦路对歌,应该是“花儿会”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我们从很多论著中都能见到对此论述。本次考察活动我们在莲花山脚下的“花儿传习所”内聆听了由省级传承人文香莲带队演唱的拦路对歌形式。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其妙趣横生,尤其是歌手们见景生情、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即兴编唱更令人赞叹不已,考察小组成员,在整个采风期间,深刻感受到了花儿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令考察人员深受感染,在记录旋律的同时,参与学唱与对唱。

同时,考察人员对游山欢歌、擂台赛歌、敬酒告别做了详细的采访和记录,在莲花山下,成群结队的歌手和各地群众,拿着花伞、花扇子,相伴而行,边走边唱,在行进中、山水间欢声笑语,歌唱着各种祝福的歌儿,对外来客人,则演唱欢迎远方的客人,希望他们在莲花山上高兴快乐,健康平安。通过采访了解到,在六月初六的紫松山(子孙山)会场上,作为整个活动的最后一个场地,人们在遮阳扇下喝着酒,叙话畅谈、聆听、对唱花儿,表示对活动的结束的不情愿,相和敬酒告别。关于篝火夜歌的场景我们没有看到,夜间的花儿活动可能是人们最为欢快和欣喜的,尤其是青年男女,他们相约山间林中,点起篝火,欢唱着心中爱慕、调情的花儿。篝火夜歌在活动期间可能每天都有,也可能延续一整夜,是花儿活动最为自由、欢唱、陶醉的程序。

“花儿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和当地人民的选择,是莲花山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她的存在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使人为之赞叹、欣喜和骄傲。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依然保持着众多的爱好者或聆听着,更是体现了她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如果你没有走进整个“唱山”活动就永远不可能理解人们对“花儿”的那种挚爱。整座山上时时传来悦耳动听的歌声,甚至出现一对对男女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情,满山追赶述说着自己的爱恋,女孩子那羞红的脸庞,男孩子那深情的演唱,全部展现是众人面前,人们心里所感受的完全是“花儿”的魅力,没有任何的羞愧与不当。希望“花儿会”的举办会越来越好,也相信当地人民在“花儿”的艺术魅力之下,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

五、校地联合

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考察组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结识了许多花儿专家和优秀的民间歌手,成绩令人欣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培养和增强了我们与民族音乐之间的感情,同时对民间音乐在劳动人民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当地部门非常注重校地联合,本次考察活动也是在政府部门和学校的联合协助下才得以顺利进行,康乐县与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并且开始了校地间的交流,康乐县政府会定期派遣当地优秀花儿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演唱和辅导在校学生,尤其是对音乐学院的师生进行长期的交流和学习,而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作为甘肃省内唯一的一所研究本地民族音乐的政府机构,会不断加强和完善莲花山花儿的有关工作,提高其研究的科学性。同时“花儿传习所”也被政府设定为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的艺术实践基地,定期派学校师生前去学习和交流,该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推动莲花山花儿的传承和保护。

六、结语

《花儿·歌手·花儿会》一书中,提出了莲花山花儿的四个基本点:一是惊人的即兴创作速度,莲花山花儿和河州花儿比起来,在曲调上显得比较简单、呆板,但是在轮番对唱、一问一答、即兴创作上,莲花山花儿就显得活泼多彩、气势磅礴;二是严格的演唱韵律,不论是单套,还是双套,演唱起来,韵律的要求非常严格,若稍不押韵,就会被指责为花儿“没编圆”、“门外汉”;三是浓郁的乡土语言,莲花山花儿的词、句都是与当地的方言土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它,花儿就显得干巴、枯燥,不那么流畅自如了;四是深邃的兴比含意,它说事,尤其是爱情方面讲的不是直白,而是及其含蓄深邃,说对人的看不起也不明说,而是用极形象的比喻暗含讽语。考察组通过一周的实地考察和旋律记录,对于以上几点也是非常的赞同,准确的体现了莲花山花的鲜明特点。

过此次采风考察活动,考察人员一方面就莲花山花儿的学术问题向当地艺术人以专家们虚心请教,从理论上对莲花山“花儿”产生的历史渊源、乡土性特征、作品结构以及与其他地区的花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十几位莲花山花儿的优秀传承人的采访,并以录音、录像的方式将其声情并茂的演唱忠实地记录下来,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研究、掌握他们的语言及演唱特点,更好地为加强花儿研究及教学服务。同时,一年一届的莲花山花儿会,以花儿为载体,在充分展示莲花山花儿独特的文化魅力之余,形成了以花儿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汪鸿明.“花儿”源流考[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2] 丁作枢.花儿·歌手·会儿会[M].康乐县文化体育局,2014.

甘肃省高校重大软科学(战略)研究项目《两当号子及莲花山花儿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保护》研究成果(2016F-16)

孔庆浩,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猜你喜欢

对歌莲花山会场
对歌昆虫
莲花山公园真美
对歌
来自十九大会场的福建女代表心声
“兔”与“免”
会场内外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
跳跳龙失踪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桃花也“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