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康乐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对策

2018-01-10潘小峰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及对策

潘小峰

【摘要】:退耕还林政策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迄今为止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本文介绍了康乐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从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和问题对策方面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为康乐县退耕还林工程更好实施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康乐县; 退耕还林工程; 问题及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康乐县得以初步显现,退耕还林成为康乐县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继建国初土地改革之后,与联产承包、扶贫开发、农村税费改革一样最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退耕还林是康乐县历史上涉及农户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林业生态建设惠民工程,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

1、 康乐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

康乐县为国家列贫困县,全县辖1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总人口27.24万,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3元。截止到2015年,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8万亩,栽植的主要树种为山杏和刺槐。近年来,康乐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经过工程区地方党委、政府、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与群众的艰苦奋斗,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建设生态屏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森林的培育与保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康乐县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与对策

2.1 造林树种单一

由于康乐县为国列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而国家投资标准又低,加上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设计上主要以刺槐和山杏等生态树种为主。同时,退耕地均处于2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造成了树种生长缓慢、抗寒抗旱能力降低,因此苗木损失较大,成林效果不佳,森林的生态效益较低。加之造林树种均为生态苗,退耕农户无经济收入,导致缺乏责任心,对退耕还林地林木疏于管理,致使成活率较低,年年补年年毁,建设成果无法有效保障。

2.2 林地管护不力

国家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投资只有造林种苗费和给退耕群众的现金补助及有限的工作经费,没有配套的管护抚育资金。由于我县为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管护资金,很多地块无法落实管护人员。加之乡镇重视程度不够,退耕地林地的管护工作进于瘫痪,因此大部分退耕地造林苗木保存率、成活率均达不到设计要求,即使开展补植补造等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护,建设成果仍然难以巩固。

3、 康乐县退耕还林工作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群众思想认识

退耕还林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千家萬户和各个部门。因此,需要进一步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专栏等形式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工程若干政策意见》和《退耕还林条例》,使广大干群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同时,提高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宣传及技术培训,提高群众责任心及营造林技术水平,使其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有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开展。

3.2科学规划设计,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

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县情民情,制定以西南部树种以啤特果、高原树莓为主、中北部以花椒为主的退耕地经营管理规划。对前一轮退耕地造林有计划的开展更新改造,逐步实现生态林向经济林的转变。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大力发展经济林,最终实现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以经济林为主的建设格局。

3.3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提倡集约化经营管理

目前,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经营管理均为分散的家庭管理模式,由于受群众思想认识、经济文化水平、家庭劳动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退耕地的管理及经营几乎没有开展,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现状,导致建设成果无法巩固,经济收益几乎为零。鉴于如此现状,借鉴其他地方经验,积极鼓励支持退耕群众进行退耕地的土地流转,提倡大户承包经营,集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后期的经营管理,有效解决林地管护、成果巩固及经济收益等诸多问题。

3.4 培育后续产业,增加退耕群众收入

为保证退耕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应抢抓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机遇及产业扶持政策,在大力发展林下山鸡放养,森林农家乐、森林旅游、林木育苗等的同时,结合县情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经济收益较好的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羌活等中药材种植业、劳务输出业、规模化牛羊畜牧养殖业等,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退耕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拓宽增收渠道,使其在退耕后能得到新的收入。

3.5加强管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首先,要坚持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原则,强化管护工作。林地资源的管护是一项社会工作,单靠林业主管部门是难以实现,而且退耕还林工程的责任主体是乡镇。因此,各乡镇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科学配置管护人员,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监督检查,并积极与林业主管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开展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县级规划,及时开展补植补造、森林资源森林抚育等工作,实现退耕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

康乐县退耕还林工作,加强管理是基础,资金保障是关键。在新时期下,要以“精准扶贫工程”为楔机,多渠道筹集资金,将退耕还林工程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吴炳玉. 浅谈退耕还林工程后期管理[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8): 123.

[2]冯俐丽. 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思考[J]. 河南林业. 2003(04): 26-27.

[3]唐学君, 王金治. 少数民族贫困县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对策[J]. 华东森林经理. 2009(02): 18-22.

[4]孔繁胜. 浅析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 农家参谋. 2017(10): 185.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浅议财务会计管理在工程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