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研究*

2017-09-27梁兰丁

黄河之声 2017年12期
关键词:礼俗民歌东北

梁兰丁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研究*

梁兰丁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文章是一篇针对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研究的短篇小论。内容分别简述了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部分自然情况和民歌概况。出新点:首次明确居住东北境内为11个少数民族,并真实扼要地介绍了各民族礼俗民歌的基本情况。结构上,为简明三部体、四个自然段。行文朴素自然,整饬流畅、充满情愫。

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

一、概述

在祖国东北的大兴安岭东、小兴安岭南、长白山西北三条山脉环抱的我国最大平原——东北平原,近80万平方千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满、锡伯、达翰尔、柯尔克孜、回、蒙古、朝鲜、俄罗斯共11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创造更多渔猎文化、畜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礼俗即民俗)。那些相关于人生、交往、节日、祭祀乃至生活中饮食起居,穿着打扮等内容形象生动、纯朴感人的礼俗民歌在充分体现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伴随着历史,跳动着时代脉搏,始终与人民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较强的制约中,着力于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礼俗生活的描述。作品中,具体到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和反对什么,倾向性总是那样旗帜鲜明而毫不隐讳。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真实地传袭着人类自500万年以来的精神与思想,传承着东北少数民族人民自心底的声音。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是东北少数民族心中的歌;是东北地区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无可复制的经典元素。

二、东北少数民族的礼俗民歌

(一)土著民族的歌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及黑龙江省纳河一带,生活着3.05万鄂温克“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民族语鄂温克之意)。源于上世纪50年代前,他们还承袭着氏族公社制的集体狩猎、共同劳动原始共产主义。因此,礼俗民歌的表达多与各种自然物、图腾、祖先和万物有灵相关。民歌被称作“扎恩达拉尕”(意为歌曲歌谣),分有类似蒙古族长调、汉族小调的扎恩达拉尕两类。宗教礼俗必请“萨满”(因兴奋而狂舞不息的人)以驱除恶魔,消解灾难。另:关于现北美印第安人某些部落及东欧匈牙利人某些民歌与鄂温克部分民歌曲调相近的问题,本项目借助历史及语言学等相关学科求证,原因在于:北美印第安先民系一万年前,由亚洲大陆东部越过今天的白令海峡到达北美,而今天的匈牙利人也是由亚洲大陆至东欧大陆的移民,民歌曲调的趋同点正源于此。鄂温克礼俗民歌的代表作,长调扎恩达拉尕《婚礼之歌》与“努该勒”(歌舞曲)《姑娘们的舞》极具代表性。鄂伦春族:集中生活在东北地理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历史早已认定为该民族生长摇篮——黑龙江流域的8196名鄂伦春人民同鄂温克族一样,至上世纪50年代均以狩猎为生,但歌唱却是他们心中的最爱。在“赞达仁”、萨满调、摩素因和吕日格4个品种中,“赞达仁”(意为民歌也称民谣)分为两类,有长调赞达仁和短调赞达仁;萨满调则专事请神、跳神、祭祀和葬礼。代表作品有:《威拉参与韦李艳》、《探心》、《求婚之歌》、《小伙子娶亲》、《走亲家》和《快乐的新娘》等流传甚广。赫哲族:居住在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素有“水上民族”之称的4640名赫哲族同胞,更是一个酷爱音乐善于歌唱民族民间音乐相当丰富的民族。“嫁阔令”分有渔歌、情歌和悲歌。著名的情歌《狩猎哥哥回来了》就是一支十分经典的礼俗民歌。上世纪60年代,时任黑龙江歌舞团歌队长的我国已故著名歌唱家郭颂就是以这首嫁阔令为素材改编成一首蜚声中外的《乌苏里船歌》,以此表达赫哲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礼俗生活。作品又经郭颂先生唱遍全国,由此引发了世界共鸣,成为中国民歌的骄傲。

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和回族:东北不仅是1068.23万满族人民的发祥地,同时也是18.88万锡伯族人民的发祥地。大批满族人民居住在东北全境,少量分布全国,辽宁是聚居省份,沈阳是居住中心。满族人民历史上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礼俗民歌虽多在西北盛行,但究其源头却在辽宁。代表作品:《请神调》、《饽饽神调》、《背灯调》,特别是《摇篮曲》、《子孙万代歌》和《哭丧调》具有相当影响力。现存曲调10多种,歌词70余首。而锡伯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辽宁和新疆,今天新疆的锡伯人系1764年农历4月18日,赴西北戍疆部队及家属3275人的后代。锡伯族礼俗民歌可按演唱场合划分为田野歌、小调、儿歌、婚礼歌和宗教歌。其中婚礼歌如:《迎新娘》、《送新娘》、《嫁女歌》、《娶媳妇歌》、《金纽扣》,特别是锡伯人称作萨林午春的《婚礼喜筵歌》流传最广。宗教歌虽说曲调相对完整,但终因词意表达上的模糊,今人已经很难理解。另:关于生活在西北新疆的锡伯人音乐习惯已经西化,完全适应欧洲自然大小调体系和利底亚调式的问题,本项目研究认为:是源于那里的锡伯人与当地柯尔克孜、俄罗斯和哈萨克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的结果,理应视为民族间相互融合的象征。接下,本项目在对全国13.24万达斡尔族人民的礼俗民歌研究则根据最新语言与民俗学报告。达斡尔族系辽代契丹后代,18至19世纪间,清政府为加强当时西北地区屯垦戍边的军事力量,故抽调东北达斡尔族官兵远赴西北,就此构成今天该民族人民东北、西北两地分居的格局。礼俗民歌被称为“扎恩达勒”(意为歌)类似山歌,可分两种,其一曲调固定,唱词多为长篇叙事;其二曲调固定,唱词讲求即兴填词。优秀代表作品如扎恩达勒《心上人》、“鲁日歌乐”(亦称哈库麦)歌舞曲《农民打兔》广为流传。柯尔克孜族,这个民族历史上就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全国16.08万人口大多数居住在新疆,少量黑龙江柯尔克孜同胞则是清代迁至东北移民的后代。两地同胞虽族源相同,但礼俗民歌却大相径庭:前者采用欧洲音乐体系间或混用阿拉伯音乐体系,后者至今保持原始特征,延用原滋原味的中国音乐体系。本项目所采集到的仅是一首流传数百年之久的《可爱的青猎马》,这不仅是本项目研究的唯一材料,想必也是即将问世的新版《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珍贵史料。如今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类似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长调赞达仁,短调则接近鄂伦春族的短调赞达仁。回族:其族源为“回纥”,我国古民族之一。现全国981.68万回族同胞除居住在东北地区外,全国多数地市县都有分散性居住,宁夏银川平原上的回族自治区是他们的核心聚居地。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布局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殊的分散性。由于这种特性,致使回族民歌形成如下形态即:在坚守民族信仰的前提下,“哪儿的回族说哪的话,哪儿的回族唱哪的歌”。就此,本项目研究认为:全国回族人民与所在地民族共唱当地民歌的同化现象,应视为惯而不怪,入乡随俗的民族融合(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仍有许多属于本民族的歌种)。蒙古族:历史上,这个民族就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如今,全国581.4万人口大部分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全境,余下分布在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然而,这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能歌善舞、民族民间音乐十分发达的民族,在礼俗民歌的认定上确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唯有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音乐方可谓民歌。如此看来,只有爱情生活、喜庆仪式(含婚庆)和迎亲访友,诸如著名的《喜鹊的翅膀》、《婚礼之歌》、《婚庆之歌》、《天鹅》、《宴歌》等方可入围礼俗之列,而更多相关于宗教仪式的萨满教歌舞曲和生产生活中的《奶牲畜歌》、《催奶歌》,还有蒙汉人民共同喜爱的漫瀚调则统列礼俗之外。蒙古族民歌基本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长调又细划为单声与带持续音两种,短调则因流行区域分为4种风格。此外,与本研究无关而又不忍割舍的话题是蒙古族的长调。作为中国民歌的著名品种和那特殊发音方法的“呼卖”,已于2005年、2009年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

(二)外来民族的歌

我国东北地区有两个少数民族属于外来民族即:朝鲜族与俄罗斯族。朝鲜族是从17世纪开始迫于当时当地的自然灾害,重要的还是日本帝国主义强权吞并的战争行为陆续来我国定居的。如今,占全国朝鲜族人口97%以上的朝鲜族人民集中生活在我国东北素有“林海雪原”之称的吉林省东部地区,余下分布东北全境。朝鲜族人民称民歌为民谣,有南道、西道和京畿道三种,极富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情趣且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礼俗作品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基本视同;涉及占卜、跳神、念经、念咒、歌功颂德、建造房屋、节日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代表作品有针对宗教内容的:《念佛谣》、《创世谣》、《赞佛谣》;针对婚庆内容的《祝婚谣》、《婚礼新谣》;直接指向节日庆典端午节与中秋节的《秋千谣》、《秋夕谣》;用于为长辈祝寿的《祝寿谣》;用于送别逝者的《黄泉谣》等广泛流传。而俄罗斯民族是1935年成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原称归化族,1949年我国政府征得俄罗斯人民的意愿将其改为俄罗斯族。现人口1.56万,分别居住在我中俄边境和东北的哈尔滨、海拉尔以及西北的乌鲁木齐、伊利、塔城等地。语言上混用俄、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音乐上采用欧洲音乐体系,同朝鲜人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民歌独具异国情调。仪式歌曲为典型的礼俗民歌,如节日歌、婚事歌、哀悼歌,除此还有抒情叙事短歌。代表作品:《新年歌》、《复活节歌》、《四旬歌》、《圣乔治节歌》、《三一节歌》等,构成了我国东北与西北礼俗民歌的独特景观。

三、结语

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是东北少数民族发自心底的声音,是东北少数民族礼俗生活的真实写照。她好似一面面镜子,将形形色色、林林种种的东北少数民族音乐形态折射的淋漓尽致:是东北少数民族生存智慧的体现;是东北少数民族精神向往的寄托;是东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成熟成长的见证。那些由大众创造;在大众中传播;为大众所利用;反转又直接影响大众生活的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一直都在全心全意地创建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园,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品质和精神风貌;传承着伟大祖国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当下,正直祖国改革开放得以向纵深发展的大好时刻,繁若星辰的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正以其独特的景观模式,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中串连起更加美好的艺术景观。这无疑对建设新生活,塑造国民性格,构建国家性格和深度考察和了解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注:本文中提到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国家2013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

[1] 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2]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7,12.

[3]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吉林卷[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7,12.

[4]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辽宁卷[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7,1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活动中的东北民歌研究》研究成果(L16CMZ002)

梁兰丁(1982-),女,辽宁昌图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即兴伴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猜你喜欢

礼俗民歌东北
MADE IN CHINA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CLOSE TOHEAVEN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大东北的春节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