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孟浩然《春晓》及其两个英译本

2017-09-26纪俊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英译本

纪俊丽

摘要: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描写春天雨后的清晨的唐诗。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的及物性角度探讨该诗及其两个英译本,以期检验及物性理论在诗歌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关键词:春晓;及物性,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I046

引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转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Halliday 的系統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很多学者运用其系统功能语法对不同文本进行研究,包括文学文本,新闻文本等。本文尝试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晓》及其英译本。本文要分析的两个英译本来源分别为:张廷琛、魏博思选译的《英汉对照唐诗100首》,许渊冲,陆佩弦,吴君陶编的《英汉对照唐诗300首新译》。

1. 及物性系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英国语言学家 Halliday 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理论框架。Halliday 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Halliday 将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大纯理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胡壮麟、朱永生 2005:7)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它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体现。。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是语言再现的基石,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在句子中表达成若干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Halliday的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2.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晓》原诗及译文

《春晓》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诗歌描写了诗人对春天早晨的喜爱之情。本文从韩礼德( Halliday,1994) 的及物性角度出发,对《春晓》的原文与译文及两个英译文的及物性进行双重比较分析。

2.1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晓》

该诗第一句写诗人春天倦乏,天亮了还没有感觉出来。该句中包括行为过程“眠”和心理过程“觉”。行为过程的行为者和心理过程的感觉者应该都是诗人本人,但在原诗中他们都是隐性的。“春”为环境成分,“晓”为心理过程的“现象”。诗人虽然春意倦乏,却被清脆的鸟叫声唤醒,为下一句诗行作下了铺垫。

诗的第二句紧承上一句,说明诗人醒来的原因。诗人醒来的原因就是听到屋外到处清脆的鸟鸣声,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春意盎然,鸟鸣花香的绚烂春景的清晨。没有浓笔重墨的刻意渲染,却将春意的盎然传达得淋漓尽致。该句中包含心理过程“闻”,感觉者仍旧是隐形的诗人,“处处”为环境成分,这一环境成分将春天欢快灵动的节奏表达得恰到好处。“啼鸟”即鸟的叫声,为心理过程的现象,其本身又是一行为过程,行为者为“鸟”。

第三句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转为回忆,回忆昨夜的风雨。为下句的惜春作下铺垫。

该句中包含物质过程“来”,动作者是“风雨”,“夜”为环境成分。该行还包括一隐性的心理过程“听”,其感觉者仍是隐性的诗人。

第四句转为诗人的惜春情怀,感慨美艳的花朵不能永久的开放,在风雨中凋落,传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淡淡哀怨。该句中包含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物质过程的动作者为“花”,心理过程的感觉者依然为隐性的诗人,心理过程的现象为“花落多少”。该诗的后两句为诗人心境的转折,由眼前春意盎然,鸟鸣花香的喜春情怀转为了感慨春光易逝的惜春情怀。该诗简单易懂,但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令读者产生联想,所以该诗一直被世人所诵读。

2.2 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春晓》作为一首五言绝句,对仗工整,讲究平仄。这首诗突出体现了汉语重直觉、表意模糊的特点,全部采用非主谓句子,这种句子的特点就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主语不说出来,这种用法赋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却给英语翻译带来了麻烦。不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不同的语言处理。本文从及物性角度考虑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在翻译中的得失。

(一)

SpringDawn

Oversleeping in spring Imissed the dawn;

Now everywhere the cries ofbirds are heard.

Tumult ofwind and rain had filled the night

)))Howmany blossoms fell during the storm?

(二)

A SpringMorning

Thismorn of Spring in bed Imlying,

Not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wind and showers,

How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2.2.1 “春眠不觉晓”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以下将一句一句分别来分析两个译文,以便读者能清晰的判断每一句诗哪个译者的译文更加贴切原诗。

译文一中该句处理为行为过程和物质过程,且将物质过程的动作者“我”补充了出来,“春”依然为环境成分,原诗中“觉”为心理过程,故“晓”为现象,而译文处理为物质过程,故“晓”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目标。译文二中将“眠”处理为物质过程,处理为“lie in bed”,“不觉晓”处理为物质过程“wake up”,并与第二句的“处处闻啼鸟”结构上联系紧密,这样处理更显得逻辑关系更加清楚,即因为听到鸟鸣才在清晨醒来。译文二中的环境成分为“this morn of spring”,指代更加清楚,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英文是重形合的语言,所以译者都将隐性的“我”补充了出来,译文一在充分性上处理得更好一些,译文二在可接受性上处理得更好一些。endprint

3.2.2“处处闻啼鸟”

译文一中采用心理过程,采用被动语态的形式省去了感觉者“我”,现象译为“the cries of birds”,采用名词化的形式,省去了行为过程,“处处”译者处理为“everywhere”作为环境成分。译文二中采用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与译文一不同,译文二中没有采取被动语态从而省略感觉者,而是将隐性的感觉者“我”补充了出来,同时,译文二中省略了环境成分“处处”,环境成分的省略少了些群鸟争鸣,春意盎然的感觉。

3.2.3“夜来风雨声”

译文一处理为物质过程,动作者为“tumult ofwind and rain”,动词选用“fill”,目标处理为“the night”,笔者认为处理得不是特别恰当。“风雨声”是什么样的风雨声,以经验主义来判断,春天的风雨声应该用不上“tumult”来形容,同时作者回想起昨夜的风和雨,但“fill”一词的使用风雨好像進行了一夜,未免表达过于肯定,也就很有可能曲解了原诗的意思。译文二将该句处理为下一句诗句的环境成分,没有使用过程来描述,未免失去了意境的动感,译者将“风雨声”处理为“wind and showers”,给人一种雨水净化尘世的感觉,笔者认为处理得比较好。

3.2.4“花落知多少”

该句两个译本都省略了“知”的心理过程,只译了“花落多少”这个心理过程的现象。译文一中采用物质过程,动作者为“blossom”,传达了开的绚烂的花朵躲不过春雨的洗礼,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遗憾之情,同时将环境成分“during the storm”补充了出来。译文二采用关系过程,缺少了落花在风雨中落下的动态感,也就少了几分原诗的意境,纯粹的关系过程显得翻译过于呆板,缺少了原诗的意境美。

4.结语

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角度出发,通过《春晓》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及两种译本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译本各有千秋。总体说来,译本一较能表达出原诗的意境美,但有些地方的处理可能有悖原诗的表达。译本二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以目的语为导向,可能译入语读者更能接受,但对于原诗意境美的表达未免欠缺了一些。总体说来,两个译本各有千秋。对古诗的翻译要充分考虑古诗的意境,韵律,采用合适的过程类型。本文也证明了在古诗语篇分析方面及翻译研究方面,功能学派的及物性理论是极具有实用性的。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wducl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 Thompson,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6.

[3]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5 -85.

[4] 黄国文.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 - 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勇, 评《春晓》几种英译本[J]. 双语学习,2007(12)163-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译本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目的论语境的《论语》英译本对比解析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孽子》英译本的叙事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