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用”,回归原点
2017-09-26彭忍冬
彭忍冬
中图分类号:G807.0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重视学生语言实践”“回归语文教学原点”等关键词,成了讨论的焦点。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更为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下面以《画杨桃》为例,来谈谈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促使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课堂回顾
【教学设计一】
(一)感悟“老师的话”
1. 大屏幕出示第十八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的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梳理“老师说的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结:孩子们说得很好,老师的话里有三点意思:一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读完了老师的话,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一自然段中父亲的叮嘱,谁来读一读。
(二)回顾“父亲的话”
1.师:(指名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想一想,“父亲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2.生汇报交流父亲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画画时,看见它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画画时,要实事求是地画,不要凭想象画走了样。)
3.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父亲的话,记住他的叮嘱。
(生齐读父亲的话。)
(三)比对“父亲”与“老师”的话
1.师:再自由读一读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话,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是相似的。
(生自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2.师:(大屏幕出示相关文段)谁能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交流)
3.师小结:是啊!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
3.感悟标点的妙用
(1)师:老师发现,你们在第一次对话中,用上了“一起大叫”“不假思索”“不约而同”这样的词语,而在第二次对话中,你们用上了“结结巴巴”“犹豫”“吞吞吐吐”这样的词,为什么这样加,能说出理由吗?
(2)生汇报交流(预设:因为第一次对话“不像”“像五角星”都是用的感叹号;第二次对话中都用的是省略号。)
(3)师:在这里,感叹号让你们读懂了什么?省略号又让你们知道了什么?
(4)生汇报交流(预设:用感叹号,要读得干脆一些;用省略号,就显得慢吞吞的,表示说话不好意思了,有些难为情。)
(二)体会效果——为什么这样写
(1)师:书上的对话为什么不用你们这样的提示语呢?
(2)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预设:不写提示语,也知道这句话是谁写的;不写提示语,语言更简洁。)
(3)师:(小结)抓住标点符号也能想象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所以,当人物对话比较多时,我们可以省略对话的提示语,用恰当的标点来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
(三)语境创设——尝试运用
1.师: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描写一段对话。小朋友还记得跟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妈妈和小商家讨价还价的情景吗?
2.组长一和组长二分角色表演,其余学生用心观察。
3.生自由练习写人物对话。
4. 交流展示。
5.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对话的场景,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
不同。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语文课程性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界定一语道明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学什么”?“语言文字运用”! “怎么学”?“综合性、实践性”!突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合。
其实,“关注人物对话”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并不是在这一课才初次出现。对于三年级下期的学生来说,提示语的多种写法已不是第一次见,在三上的《小摄影师》一文中,提示语的多种形式已经与学生见过面了,只是《小摄影师》与《画杨桃》这两篇课文的关注点又有所区别,前者初步认识提示语的各种形式,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后者关注特殊的对话表达方法,指向的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就是要这样关注到前后的聯系,语文的知识点、能力提升点是有梯度的,是形成了很有张力的网状结构的。教师要有这样的清醒的认识和意识——看看每一个知识点是从哪儿开始的,后面又会延伸到哪里去,不要单一地孤立地学语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内部知识之间等都需综合起来,全盘考虑。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对学情的关注
教学内容的选择,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实际的高度关注,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学些什么,需要怎样学,意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设计一”中,教师选择解读“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主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实事求是”这种处世态度对他们来说很大很空,这样的道理需要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贴标签似的完成了问题的探究,最后对“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这样的道理也是一知半解。
“教学设计二”中,文本独有的对话形式,其实也是三年级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状态:由于语言材料储备量还不够,他们与人对话总是语言简洁;又由于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一些现象往往不假思索就冲口而出。选取这样的教学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强有力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原动力,也更能打动他们的内心,在与文本中人物对话的同时,建构起对这样的表达方式的深层次认知。
(三)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多一些对学法的思考
从问题创设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一”的问题思维跨度相对狭小,“老师的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父亲的话包含了几层意思?”“老师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指向内容的理解,单一而琐碎,学生可以不深入地思索就按照文本的内容进行“复制”,只是在进行重复的浅层次的体验,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思维的深度建构。“教学设计二”以“探究对话形式”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怎么写”,合作探究“为什么这样写”,整个过程,根植文本语言,融进了学生自己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思有辩,指向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层次建构。
总之,“新课标”颁布以后,“教什么”的问题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重视,聚焦“语用”,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已经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年段要求”“学生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语文课程性质”,这样,才能行进在语文教学正确的道路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