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教给自学语文方法
2017-09-26黄伟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25-01
教给自学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阅读一遍课文一般步骤: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进行写练。
读通课文——通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运用工具书逐一解决。然后再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主要内容。最后通顺地把课文熟读,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读懂课文——抓住课文写的是什么和是怎样写的两个问题熟读课文。分段、写段意,根据段意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段、重点词语熟读精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概括中心思想研究和表达方法。
进行写练——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写阅读心得,对精彩段落进行简要赏析,也可以对文章的某个问题进行质疑探究,并把心得体会拿到班上进行交流。
二、引导克服盲目读书毛病,养成带着目的的读书的好习惯
考场上的三篇文章的阅读如果赢得时间,意味着潜在的胜利。因此我平时把快读书、读懂书的方法当成快速阅读的钥匙交给学生。我给学生编的读书歌:
通读扫障碍,速读抓梗概,跳读理线索,细读明要害。
这些方法使95%以上的学生养成读书前先明确目的选好方法,然后再读,读完检查目的是否达到的好习惯。目的明确,读书效率大大提高,完成阅读题时间大大缩短。
三、教会运用工具书和资料去读书
陶行知先生说过:“书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用好手上的教材,而且要会用各种资料。在课堂上,我尽量增加学生“用书”的机会。学生常用的字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其他资料书如《历史常识问答》等。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这些工具书及资料,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如有一次的断句练习,对于“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氏抱飞坐巨瓮中”一句,有学生认为是“河决内,黄水暴至……”。有学生表示怀疑,马上查《中国地图册》,原来“内黄”是汤阴邻县地名,应断为“河决内黄,水暴至……”。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甚至痴迷起“用书”了。
四、指点深入探讨的方法与门径
有兴趣有目的地读书往往只能解决一些表面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探求,挖掘教材的深意、新意,发现不易被人看到的宝藏,学习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技巧。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难题,我试着作了一些探求:
1.教学生读书生疑。学生对老师、课本是相当迷信的。这种迷信大大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我鼓励他们对老师、教材大胆提意见。要求学生把意见写在质疑条上,每一个星期评议一次,评谁的意见提得多,提得好。
读书要提得出疑问,就必须边读边记录、边思考。我给学生规定了一套圈点评注的符号,要求无论用哪种方法读书,都要动笔,都要在书上作记号。学生也觉得动笔在书的空白处留下自己读书时的痕迹,不但能抓住初读时一闪而过的感受,而且记忆深刻,复习起来也较轻松。我每个学期对圈点批注作两次检查(有时学生互相检查),90%以上的学生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长时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好问精神。
2.教学生大胆质疑,把问题提到要害处。学生发现问题后,随之而来的是老师怎么答疑。我的做法是:一方面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归类整理,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要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一方面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提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实质与写作特色的问题,开始时比谁提问题多,逐步转移到比谁提的问题有价值。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捕捉问题的关键,我常将质疑条上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归类,看看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实质的、主要的。这样深究质疑、归类提炼,使学生不再浮于文章的表面,见初学时之未见,闻初学时之未闻。学生“敢问”这一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他们学习进步的重要保证。
3.鼓励学生坚持悬疑,不断探索。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具备好问精神和敢问的态度,还只是基础层面的,能做到“会问”,才是学问的更高层次。有些问题现在尚未定论就是有定论,也是相对的,绝没有一成不变的。因此,我对学生中的意见分歧不强求统一。我把自己列入学生行列,讨论时,代表个人谈观点,允许学生反驳;不能说服他们时,允许他们坚持,鼓励他们写信问专家动手找资料继续揣摩。我认为,学生能提出和书本或者老师不一样的观点看法,应该是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的。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这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更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
4.认真对待“偶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偶发性”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1)文学性问题。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常以虚构、剪辑等手段艺术反应现实,但学生有时不能理解,因而提出“祥林嫂为什么这么倒霉?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幸都给她碰上了?”(《祝福》)“为什么把阿Q写得这么傻,当时真有这样的人么?”(《阿Q正传》)。
(2)枝节性问题。如“祥林嫂的娘家都没人了么?怎么都不见出面帮帮她?”(《祝福》)。
(3)知识性问题。如“为什么不在北方种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师应认真对待这类偶发问题。如果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用,可把它“甩”回去让学生讨论。教师从学生的多种答案中归纳出本质的东西。学生因文学知识不足而提出问题,有时很难一下讲清楚,也不必讲,但有时借题发挥,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关于祥林嫂倒霉的问题,教师由此可以拓展到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即是柔合种种人为一个人,再多列举几个典型人物,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回答不了,应当坦白告诉学生,自己不懂,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反而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总之,一名语文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这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意义就犹如农夫春天播下的种子,换来秋天豐硕果实。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甘当这样的“师傅”。
作者简介:黄伟兵,1969年12月出生,男,壮族,出生地广西百色市德保县,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