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时代如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2017-09-26吴晓斐王仕民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力亲和力

吴晓斐+王仕民

【摘要】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以来,其面临的挑战一直与之相伴随。多元文化思潮和媒体传播的变革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构成严峻挑战。对此,有必要通过批判“普适价值”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延展性、渗透性,以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影响力和亲和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引导力 影响力 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1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经历深刻变动,社会利益经历深刻调整,使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①,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在未来的前途命运和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事关能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理论内涵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著作,他们批判了费尔巴哈等人所代表的当时的德国哲学观点,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资产阶级依照自己的思想观念构建各种社会关系,作为结果,他们的头脑反而受制于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东西。因此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解除束缚他们的各种幻象、教条等观念的枷锁,将他们的头脑解放出来。他们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②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进行了深刻批判。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认为俄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他在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的前提下,结合俄国的革命现实,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问题,并提出了灌输理论。列宁指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滞后,这使得俄国工人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也尚待唤醒,因此,需要从外部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工人阶级,以便明确他们的斗争方向。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再是否定意义上的概念,他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虚假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思想观念领域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学说。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是阶级意识的反映,是反映某一阶级价值取向的理论体系,主导意识形态则是上升为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在任何民族国家的建构中,都需要主导的意识形态为其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证明。

所谓意识形态主导权,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下,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在话题设置、观点分析、政策导引、舆论规范方面起主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是指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加强思想宣传和教育、增强舆论引导力等途径,凝聚社会共识、组织动员社会群体、指引社会价值观发展,坚持和巩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深入发展,社会交往不断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变革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推动信息交换、物质交换的发展,人类被更加深刻地整合到社会生产组织过程中,在不断加长的生产链条中所处的位置间隔日益拉开,使得主体利益更加分化,社会地位划分更加多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体验更加多样化,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社会意识、社会思潮对价值观念主导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因此,更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面临的境遇

主导文化再生产不足构成的挑战。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起初占支配地位的主导文化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主导文化趋于衰弱、供给不足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趁虚而入,抢占思想文化市场。在阿尔都塞看来,任何社会个体都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总是借助、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主体而存在,假如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这些具体的文化主体不存在了,文化观念就失去了依附的对象。正因如此,社会个体也就成为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争相夺取信众的对象。从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过程中缺乏反思精神,缺乏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产和有效供给不足,意识形态领域难以达成共识,甚至主动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为各种反映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占领苏联意识形态领域提供了有利机会,放弃意识形态主导权是造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瓦解的重要原因。

多元文化和思潮构成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总是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先导。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和主导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变革和创新分不开的。目前,我国进入了“增速度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③三期叠加的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关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等主题仍然存在许多进一步反思和解答的问题。人们的社会意识也更加趋于多元化,思想观念、价值情感、思维方式的差异化也在进一步发展;反映和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这种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态势一方面有利于释放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对主导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遮蔽和掩盖,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方面共识的缺乏。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却并不意味着中国形象的必然提升,国际社会对我们还存在很多误解,需要我們发出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以适应国际社会的了解需求,传播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

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的崛起大大加速了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的传播,互联网作为媒介和传播工具,并不会自动甄别传播的思想内容,因而也易于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利用,其传播的碎片化特点易于侵蚀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其他渠道所难以提供的表达参与的平台,而网民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和表达就会易于陷入思想观念的迷茫和虚无。一些网民由于受到网络碎片化的话语信息的影响,从而对社会现实产生虚幻的见解,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误判,从而做出错误选择。一些国家的所谓社会运动、社会公投正是基于民众的不当判断和选择产生不良后果,也充分证明主导意识形态在传播中未能形成必要的话语权和整体性效应,未能帮助民众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从而导致国家政治生活出现动荡,民众也因此而付出了代价。endprint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强化

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生产和媒体传播变革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加强其引导力,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增强和开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批判“普世价值”论,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引导力。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于它没有如实地揭示和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在于其以普遍利益掩盖特殊利益,以普遍价值掩盖特殊价值。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就作出过明确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主体通过建构普遍利益而力图普世化的特点,但意识形态实质上难以脱离它的阶级性。在革命的初期阶段,“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④将自身代表的特殊利益普遍化是一种通行的话语方式。由此可见,只有把产生于一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对它作出客观的评判,离开一定的意识形态产生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意识形态的普世性,是没有意义的。“意识形态生产的内容要取得与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致性,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关系,才能增强其影响力。”⑤主导意识形态生产和建构要求契合大众的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需求,才能获得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丰富和拓展主导意识形态的延展性,增强其影响力。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⑥这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实质内容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但在表现形式上它有着丰富的外延。意识形态话语存在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之中,它可以通过基于理性思考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形式表现出来,但更多地是以社会感性意识形式表现。意识形态话语的形式是丰富多元的,它不仅是抽象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也表现为感性形象的再现。它不仅是文本的存在,也直接渗透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它需要反思性思考去自觉地把握,但更体现在社会个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当中。意识形态不仅具有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也具有适用现存社会生活的现实性。正如共产主义并非抽象的思维演绎或想象,而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潜在因素的洞察,意识形态的任务是要对这些因素加以识别并通过召唤,唤醒社会个体的公民意识、民族情感、道德观念、审美趣味。而唤醒的方法就存在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之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只有会通了传统与现代、他者与自我的精神要义才能作为现实的存在发挥其作用,否则就只是孤悬着的、找不到着力点的虚空的存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播的同时,也要通过社会建制和话语范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强化主导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增强其亲和力。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个载体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学校、教会、社会团体、媒体机构等。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十分重视教育,其原因在于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学生接受了由统治阶级灌输的大量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和生存技能,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被大规模地再生产出来。⑦除了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媒体、影视文化中也无不渗透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借鉴其方法,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性。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的国家机构要设定战略目标,积极回应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社会意识的挑战,将精英所炮制的主导意识形态转化为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效发挥其批判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引领未来的文化发展走向。要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故事讲得出、传得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话题设置、观点分析、政策导引、舆论规范方面的作用。同时,根据变化着的社会现实,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本文系中山大学2017年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民粹主义思潮及其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wkpy48)

注释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536~537页。

陈飞:《资本逻辑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兰州学刊》,2016年第6期,第100~107页。

柳新元、杨蕾:《意识形态的制度性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1期,第13~19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8页。

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61页。

责 编∕马冰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力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