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7-09-26郑志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高中语文

语文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随着教学改革和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语文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倡导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文本,文本作为一个语言教学的重要载体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从“文本”出发,加强对于语文教学的本真研究,本文就文本互涉理论进行了案例分析,旨在为新时代语文教育提供帮助。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新时代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更是负有重大责任。语文教育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一种阅读式教育,脱离文本就是脱离实际,容易导致脱离文学正轨,令语文教学片面化、浮躁化。因此需要回归文本教育,利用文本互涉理论进行高中阅读教育,提高阅读教育质量,构建阅读教育的专业性和情感性的统一。很多教师也认识到了文本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依旧存在着脱离文本的现象。很多教师难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投注到课文中去。例如,讲述《苏武传》时,借由苏武的形象谈到了“爱国”这个话题,从而引到最近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进行“爱国”“反腐”话题讨论。实际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不大,教师虽然引爆课堂气氛但是由于课堂过“热”导致教师不能回归主题。这个案例就是教师教学把握不当导致部分文本脱离主题,在语文教学上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抑或是教师引用文本过少或是引用不当造成“歧义”。在文本互涉理论的前提之下必须对语文教学有一个整体性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宫殿。

二、文本互涉理论之于高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意义

(一)文本互涉的概念

文本互涉理論的提出在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文本互涉理论发展到高峰。文本互涉亦作为文本间性理解亦或是文本空间和互文性。它强调单独一个文本的思维缺陷性,要求多个不同的文本间的交互式理解、映射。即通过多个文本去理解一个概念,加强对于某一个知识领域了解,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互文本对于文本的模式不限制,可以使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亦或是生活片段、艺术品等。它指理解某一个文本所需的全部相关资料。互文空间,在对某一个文本进行解读时所涉及的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连接的点所形成的文本网,网与网交织形成的文本空间。

(二)文本互涉理论之于阅读教学的价值

1.递进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是学生对社会、学生对教师、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它更加强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高中生有限的生活阅历不足以把控文本,无法做到透彻的理解某一个文本。利用相关文本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文本,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知识点”。围绕阅读主题利用多个不同的文本进行思维发散,不断的深入发掘阅读意义,递进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成功率。

2.构建阅读共情心理提高学生审美体验

在进行了基本的文章脉络把控后对全文有了大致的理解,教师利用不同文本阐述“主旨”,帮助学生产生共情心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更好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理念,提高阅读效率,提高语文学习热情。文本互涉强调多个文本之间的相互连接,强调构建语境,以提高阅读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阅读视角

在理解了某一个作品的完整性思维后有助于高中生对于自身文学体系的理解把控。文本互涉是在基础阅读上的升华,它更加强调回归“文本”本身,强调一个文学作品、艺术品的整体性思维构架,亦如一个人的生平,从出生到死亡。它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教学任务的整体性把控,对于阅读教学文本的综合性把控,在紧扣作品的同时对于书本中未涉猎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利用文本互涉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某一个作品,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进行多维度解读文章,拓宽思维视野,进行思想升华。将文本与文本相互连接或为文本网构建完整的文学思维体系,以便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构建文学思维体系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以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为例

文本互涉理论实践要求教师有着丰富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在进行课件备案时要有详细的计划,保证课程的连接性,一步步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准备性工作要做全面,进而一步步诱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理论实践交融的阶段,最后进行巩固教学,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知识点。

(一)类比文本教学

在文本互涉理论的前提下进行有准备的教学工作,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把控教学重点,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类比文本,在进行本节课程讲解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相关文本选择,针对任务文本的风格进行筛选。可以从文章意象、风格,情感,人物特点进行类比,寻找相似的文章进行类比。

1.意象类比

意象往往是作品感情披露的关键点,同一个意象在不同时期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因此根据意象来判断文本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代表性的意象进行探讨。

[案例]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作者李清照。根据本词的作者推测本文所传达的思想意境,了解本文背景和作者生平以便把控全文。由于,李清照的词分为两种风格,前期多写少女情思和愉悦闲适的生活,后期因国破家亡,词调风格急转直下多凄苦、悲凉之感。因此,全文提取关键词进行分析,“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都是意象词,而一个“愁”字更是全文基调。通过这些意象词不难判断出这是李清照后期所创作的诗词,整篇词都是一种哀伤的笔触。

2.同类题材类比

对某作品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寻找和它主题相同的题材进行分析。例如,讲述历史英雄时可以引述文天祥、岳飞、张世杰、关天培等英雄事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心中的历史英雄人物,让学生加深教学印象,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endprint

[案例]根据《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们找寻同时期的诗人作品进行对比,其次,将本文和其他时期的类似作品相比较。两个比较,更好的在时间意义和事物意义上理解本文,同时理解相关时代背景所赋予的人物情感。可以比较李清照和朱淑真两位女性的诗词作品,比较李清照和苏轼的诗词风格。两位女性诗人在封建的年代敢于抒发内心所愿,在词作中风格也有相同之处,多是由其生活环境所构成的词作风格。而苏轼的诗词多是豪放雄浑,抒发政治抱负。三人又有共同之处,以“酒”文化塑造了个人性格。李清照、柳如是、贺双卿、纳兰容若、李煜等人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二)巧设问教学

利用多文本进行教学内容解读,对教学文本进行系统性分析,教师要把握全文,在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进行巧设问。巧设问能够有效的营造课文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可以激起思维的火花,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进行教学任务之前教师就应该设计好教学问题以便后续教学的开展。

[案例]课前可以要求学生们自行了解李清照生平,以更好的展开课堂。其次,本文意象有哪些?课中,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思考为何酒“淡”?课后让学生想想自己在本文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将这些问题引入更好的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李清照的“愁”。

(三)多媒体教学策略应用

运用相关电子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根据课程内容播放课文朗诵或者相关歌曲,营造情境。播放相关视频短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或作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案例]课前播放王祖贤唱的《声声慢》,配以李清照画像。还可以利用广播电台进行有关栏目播放李清照事迹。营造一种愁绪,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任务文本所表述的情境中。

(四)学以致用教学策略

在对文本有了详细的了解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可以通过一些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写作训练”。学生对于某一个文学作品的理解最好的表达就是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文字的表达可以看到一个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写作训练是非常必须的。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扩写和改写更好地将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堆積在字里行间。将诗词变成一篇文章,对文章内容不加以限制更好地进行个性表达,同时文体不加以限制,可以是散文、记叙文、小说、现代诗等。学生可以利用其他文本进行辅助写作,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文本,善于将语文和生活相联系,将古诗词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能力的升华。

四、文本互涉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当运用文本

教师要注意引用文本的“度”,不要舍本逐末。注重任务文本的主体化,辅以部分关键性文本,避免跑题。文本的引入要适当,避免让学生出现理解偏差,教师要选择最为贴切的文本进行引入教学。不要为了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过多的文本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课堂任务难以完成。教师不能随意引入文本,必须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知以外的事物。教师可以选择在人物文本的高潮部分进行适当引入,加深学生的情感理解。

(二)引入文本需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由于学生的认知限制导致很多情感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因此选取文本要慎之又慎。学生的知识文化和视野的限制导致面对某些典故和意象时难以理解,甚至可以出现理解偏差导致对人物文本的情感认识出现偏差。因此引用文本对于教师的文学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某个被引用的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基于文本互涉理论进行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分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的学习,更好的进行目标文本的学习。通过对目标文本和相关文本的分析更好的理解某一个文本知识元素,帮助教师更好的解读某一个文本元素,更好的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更好的帮助高中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通过解读文本互涉理论,培养学生文学观察力,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文学体系。

(郑志平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 526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清照意象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玉人”意象蠡测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